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启示: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借鉴

“两部一省”产学研合作开展以来,吸引、集聚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创新资源,建立起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等多种产学研合作有效实现模式,在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走在全国前列。广东省的产学研合作在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体制、机制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建立省部高层会商机制,并设立政府专门机构组织,加强宏观布局与统筹协调

这些年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科技部党组书记李学勇,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教育部副部长陈希,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广东省副省长宋海等“两部一省”领导就深化省部合作事项进行了多次会商,极大地克服了以往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地方政府跨区域整合资源能力有限的局面,为广东建设高效的开放式区域创新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为省部产学研合作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广东省在2006年成立了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时任广东省省长担任组长,教育部副部长和广东省副省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广东省发改委、经贸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人事厅、信息产业厅、农业厅、卫生厅、地税局和知识产权局等部门,领导小组的办公室设在科技厅,并配备了专门的编制。各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和广东省各地市纷纷响应,成立或明确了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包括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近20所高校成立了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省部产学研结合领导小组,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中有15个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或相互协调结构。这种多层次的组织协调机制,有效地克服了以往产学研合作中,部门、地市、高校之间各自为战的局面,以及单纯科技部门或经贸部门资源整合能力薄弱的局面,根据各地市主导产业、经济基础等,统筹整合所需创新资源,整体布局,量身定制适合区域要素禀赋特点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省部产学研合作新局面。

(二)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

由“两部一省”、省直相关部门以及地市产学研结合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地市科技主管部门、高校及其科研机构科技主管部门、科技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等构建的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四位一体”的组织保障与协调体系,在推进省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部一省”的政策保障体系。为了在政策上保障创新联盟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两部一省”相继颁发实施了《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 《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2007—2011年)》《关于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省部产学研办联合相关部门也颁发了《广东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和《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创新联盟试点工作指引》等实施指导性文件。同时设立了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作为物质上的保障。广东省财政自2006年至2009年,总计投资6亿元(其中2006年1亿元,2007年2亿元,2008年3亿元)。

省直相关部门以及各地市的制度保障体系。省直相关部门以及各地市相继出台发展纲要或实施方法,为创新联盟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如珠海市颁发了《珠海市产学研合作发展规划纲要》和《珠海市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颁发了《东莞市促进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等。同时,各地市还加大这个领域的投资。地方财政投入60多亿元,引导企业投入超过800亿元。一半以上的地市设立“产学研专项资金”或“引进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本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如东莞市从2006年起即明确,连续5年每年投入10亿元,扶持科技发展。

高校及其科研机构提供外脑的支持和政策上的保障。如中山大学出台《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华中科技大学出台《关于加快驻外研究院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驻粤企业科技特派员相关待遇等问题的暂行规定》、清华大学与广东省政府签订《广东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全面开展产学研合作协议》等。

科技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提供的社会保障。科技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了作为科技中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动社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让省部产学研项目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原则得以落实。截至2007年年底,省部产学研项目引导带动企业投入资金达405亿元。

(三)创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组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围绕广东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引导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科研机构与广东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深入合作,集成各方优势科技资源,共同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问题、制定重大技术标准、研发重大自主创新产品。截至目前,在电子信息、数控装备、白色家电等领域共组建了34个创新联盟,涉及56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36所科研机构和440家广东企业。截至2011年,广东省财政投入2.5亿元支持联盟发展,带动地方财政及产学研各方相关投入近20亿元,突破了一批制约广东相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派驻科技特派员。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是深化省部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效机制、解决目前广东产业自主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2008年,“两部一省”联合启动的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得到了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广东企业的积极响应。2009年全面实施了“百校千人万企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截至2011年,来自224所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357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带领10000多名应届毕业生,已经入驻1979家广东企业开展工作,快速成为了入驻企业的科技传播员、科技联络员、科技调研员和科技决策员。2009年,科技部、省财政专项支持分别为2000万元和1.3亿元。

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是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加快高校、科研机构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至2011年,在省部产学研合作机制下,广东省财政投入超过1亿元,带动地方财政、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投入近30亿元,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截至2010年5月,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与广东有关地市、企业共建了大型综合性平台18个,10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广东建立了分支机构。

服务集群经济。省部产学研合作通过组织60多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与广东200多个专业镇、产业集群区、产业转移园区等进行对接,开辟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新领域。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人才,从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行业共性技术攻关等方面,大力帮助专业镇广大中小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核心的竞争力,成为广东专业镇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

建设示范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是以激励先进、辐射区域、带动后进等方式,推动广东省产学研合作全面发展的一种推进模式和机制。2006—2011年,省财政投入超过1.5亿元,引导了62所高校、40个科研院所在广东共建了176个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镇)、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促进了一大批高校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发挥了较好的经验探索和示范带动作用。

广东省省部产学研合作以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得以完善,广东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另外,产学研合作也积极推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一线,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四)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要有完善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是影响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应采取有效的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流动,寻求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拓宽产学研合作资金来源渠道。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不仅要有获取利益的意识,同时也要有风险责任分担的意识。要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就要实现分层次、分阶段的风险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