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如果有人问我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我会说乐观、兴趣和习惯,并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儿童教育目标。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而兴趣与习惯都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或许可以说,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
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乐观起来?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和一门新学问:马丁·塞利格曼和积极心理学。
塞利格曼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我本人之所以对他深怀敬意,是因为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创立了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而他的经典作品《教出乐观的孩子》,更是儿童心理与教育领域罕见的开创性佳作,是广大儿童的父母与教师的必读书。
2012年11月8日晚上,我有幸受到国内知名出版商湛庐文化的邀请,在塞利格曼新书《持续的幸福》的首发仪式致辞,并第一次见到了作者。
作为中国教育的实践者与研究者,我在致辞时列举出了一些研究数据和案例,并说道:“中国教育太需要积极心理学了,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之下,中国的孩子特别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倾向。”首发式结束后,塞利格曼主动与我握手,说:“您刚才的演讲非常精彩,其中谈到的中国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与积极心理学的关系,令我印象深刻。”
塞利格曼的教育启示1:乐观是可以习得的
塞利格曼以“习得性无助”这一现象的发现而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和塞利格曼实验中受电击的小狗一样,如果我们总是在一件事情上遭遇失败,就可能放弃对此事的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事实上,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只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在40余年的青少年教育和研究过程中,包括2013年4月在广东未成年犯管教所开展的系列访谈,我深度接触或调查过许多学业失败乃至人生受挫的青少年,可以肯定地说,大部分儿童失败的源头都与习得性无助密切相关。
塞利格曼的教育启示2:积极的解释风格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的误区呢?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塞利格曼教授不仅列出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妙趣横生的案例,还给出了具体细致的建议。
在塞利格曼教授看来,能否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关键是解释风格。解释风格从童年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持续一辈子。
对解释风格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注意这些概念的差别: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响许多情况;个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
我举一个消极解释风格的例子:
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
“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
“我每一次考数学都不可能考好!”
“我是我们班最笨的人!”
作为父母,你会做出何种评价与解释呢?
有的父母可能会安慰孩子:
“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少,看来你也不是学数学的料。”
有些父母可能会抱怨道:
“真是笨到家了啊!你是马尾豆腐提不得呀!”
这样的解释就是消极的,将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很容易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父母消极的解释风格会让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更加绝望,更难以继续努力。
实际上,许多消极的解释既不利于孩子成长,也不符合客观实际。孩子的一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并不等于成绩永远糟糕,更不等于他就是最笨的人。
怎样做才是积极的解释风格呢?根据塞利格曼提出的建议,我再举个例子:
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情绪很沮丧。
父母开导说:“孩子,你能学好数学,你以前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吗?”
“偶尔几次没有考好是正常的,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考好。”
“你这次没考好不是脑子笨,而是没有好好复习准备。”
这就是积极的解释风格,即把孩子碰到的挫折解释为暂时的、特殊的原因,并向孩子指出这是可以改变的因素。孩子听到父母这样的解释,不仅心情得到安慰,自信心也会有所恢复,而且他可能认清自己,开始走向正确的方向。
塞利格曼的教育启示3:让孩子学会反驳
我格外喜欢“让孩子学会反驳”这一章,塞利格曼教授一句精辟的话令人眼睛湿润:“不要盲目地接受对自己的侮辱。”每一位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可以回想一下,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承受了多少讽刺挖苦,他们又重复着多少次自我贬低!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发挥自身的力量,从“习得性无助”变成“习得性乐观”呢?塞利格曼教授告诉我们,教孩子反驳的最主要原则就是“正确”:反驳必须根据事实,必须是可证实的。有效的反驳建立在四大基石之上:第一是搜集证据,第二是做出选择,第三是化解灾难,第四是发展反攻策略。
实际上,反驳是不难做到的,因为任何对孩子的简单否定和人格侮辱都是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更不会有科学理论的支持。举例来说,“差生”就是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概念,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是真正的“差生”。在积极心理学科学依据的支持下,我们要支持孩子们说“不”,敢于和不公正抗争。
而积极心理学正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的新科学。
塞利格曼的教育启示4:由内而外的教养
我一向主张的一个观点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也许可以进一步说,好的关系需要好的解释,好的解释才是好的关系。父母和教师积极的解释风格可能导致孩子乐观,消极的解释风格可能导致孩子悲观。
细读《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惊叹塞利格曼教授入木三分的剖析。正如塞利格曼所说:“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让孩子获得幸福与乐观的同时,父母和老师必须由内而外地接纳才行。
只有当孩子乐观自信,一切才会充满希望。或许这就是阅读《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