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滨琐记
捞
海浪汹涌翻腾,时常带来各色各样的物件。这些物件是海的恩赐,是海滨居民的救济品。凭着这些,海滨居民对海才发生一点好感。不论白昼或是黑夜,不论酷暑或是严寒,总有一两个人,衔着旱烟管,披一件破小衫或是烂棉袍,穿一双草鞋,一跛一颠地在海塘下的乱石块间穿来穿去。他们的眼珠子直望着海上,那汹涌的波涛中蕴藏着他们的希望。
在黄浑浑的海上,有时会浮起一件黑沉沉的东西,澎湃的浪头推着它迎岸而来。那东西决不会一直线地浮过来,它忽隐,忽现,忽进,忽退,仿佛有意跟注视它的人逗着玩似的。
“近了,近了。”人们这样欢呼起来,视线集中在那黑东西上,要辨认它到底是什么货物。到它浮到离海塘十丈以内,他们便咬紧牙齿,扭一下头,两手交互在胸前搓了搓,摔脱了衣服,精赤条条地跳进水中,活像一尾大鲤鱼。他们冲破波浪,很迅速地向那东西泅去,水花尽溅着。即使天气非常冷,他们也不顾。
那浮着的东西要是遇到了漩涡,就会改变飘流的方向。眼看将要到手的东西,就这样地给它滑脱,不是太可惜吗?为着这个,海滨的人在长久岁月里,养成了勇敢、无畏,用生命来搏斗的精神。
看了海里浮来的东西,就知道不知在哪儿,总有一块地方让海闯下了大祸。这儿海滨的居民捞到了许多门呀、窗呀,以及形形色色的家用物件,自然十分喜悦。但是那边的人正浮沉在滔天白浪中,喊救命也没有用处。
有一年秋汛,不知哪一块地方遭了泛滥,这海滨的居民得到了不少财物。附近几十个村庄的男女老幼差不多全动员了,跟赶市集一般奔上海塘,大家捞啊,捞啊。有人捞到了一只箱柜,打开一看,里面卧着个男子,身旁放着好多扎钞票。那男子已经三天多没有吃东西,快要饿死了。他瞧着那一大堆钞票对捞他的人说:只要救他一条命,甘愿把钞票全部奉送。可是捞他的人并不照做,把钞票取了出来,箱柜和人仍旧放在水里,让潮水把他带到海洋深处,给巨浪吞掉。没有谁同情他,没有谁怜悯他。
捞啊,捞啊,财物迷住了人的心窍,大家变得像疯狗一般。有谁想到,自己也有一天会遭到同样的大祸呢!
拾
潮水退了。孩子们到湿漉漉的泥滩上去拾蛤蜊、小鱼、明虾。他们习惯了这种工作,在烂泥浆里,能跑得跟在平地上一样地快,而且决不跌跤。一小块一小块的烂泥随着脚后跟飞溅起来,重又落到泥浆上,“劈扑劈扑”地响,应着脚板踩进烂泥里的“擦擦”的声音。泥滩上遗留着许多孩子的足印,那就是一群孩子帮助家里谋生活的痕迹。
有一回,一个小孩子在夕阳下孤零零地拾蛤蜊。他整天没有吃东西了,肚子里叽叽咕咕地叫。他母亲靠着村前的破竹篱望着他,希望他多拾些蛤蜊来充饥。阳光渐渐暗下去,篮子里的蛤蜊还不够一个人吃的。孩子弯着身子找寻蛤蜊,时常抬起头来向西望望,他焦急透了。忽然,他在泥淖里拾到一只正方形的红漆匣子,开开盖子一看,吓!里面是一只金手镯。
“多好玩啊!”孩子自出母胎没见过金手镯,他只道是耍货,把它放回匣内。他把匣子塞在怀里,预备有了空儿,再拿出来细细地玩。
孩子拖了一双满是污泥的脚,提了半篮子的蛤蜊,回到家里,他妈妈那黄色的脸上显出怒意,有气没力地骂着他,顺手在篱笆间抽下一根细竹竿,扬了一扬,朝他就打。孩子慌张地躲过竹竿,身子一扭,怀里的小匣子就“啪”的一声跌了出来。
“是什么?”妈妈的眼珠被地上的红漆小匣子吸住了。她放下竹竿,弯下身子拾起匣子。打开匣盖一看,一只光彩夺目的金手镯,骇得她半晌说不出话来。
“哪儿来的?”她忘了饥饿。
“海滩上拾来的。”孩子害怕地说。
“你识得是什么吗?”她脸上透出笑意。
“耍货。”孩子只怕母亲把它丢掉。
“哈哈,是金……”妈妈把孩子搂在怀里,欢喜得淌下眼泪来。
第二天,村子里传遍了这个消息。大人们都告诫孩子不要贪玩,把眼珠子放尖点,留意自己的脚跟前,自然会拾得一些财物的。
拾啊!拾啊!成群的孩子欢天喜地在海滩上跑着。他们忘了饥寒,也忘了自己。
(一)所记只是些小事,可是在旁的地方的人是不知道的,不但见得新鲜,而且正是实际生活的写照。这就值得记了。
(二)看了“把钞票取了出来,箱柜和人仍旧放在水里……”你有什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