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国际贸易的作用
2.1 复习笔记
一、国际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基础主要有:①大批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过活,拥有人身自由的劳动力;②建立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在上述两个条件形成的过程中,对外贸易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小生产者分化破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被迫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同时,通过海盗式的对外贸易,攫取了大量的黄金、白银等,为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财富。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
(1)追求利润和利润最大化的需要
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来看,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动力,由于投在对外贸易的资本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必然驱使资本家去开拓国外市场,发展对外贸易。
(2)解决国民经济不平衡的发展
从资本主义再生产来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求通过对外贸易形成国际分工,通过对外贸易进行调节。
(3)缓和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的途径
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来看,经济波动、衰退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而对外贸易是缓和和转嫁经济波动、衰退和危机的重要途径。
(4)构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渠道
对外贸易使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扩展到世界,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结合起来,形成世界市场和世界货币。
二、国际贸易与国家
在当今世界,对外贸易从以下几个方面维系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1.延续社会再生产
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交换是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媒介要素。对外贸易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因此对外贸易本身作为交换活动,使社会得以进行再生产。
2.实现社会产品价值
(1)对外贸易有助于解决社会生产大部类的不平衡
在世界各国社会的生产条件下,大部类经常处于不平衡发展的状态,需要通过对外贸易来解决。
(2)对外贸易有助于社会产品的实现
世界各国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实现和实物补偿。对外贸易在解决和缓和世界各国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上起着很大的作用,集中体现为:①对外贸易可以解决部分产品的价值实现;②对外贸易有助于实物形态的补偿。
3.获得成本降低的效益
(1)降低绝对成本
一个国家进行对外贸易,是为了降低绝对成本。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把绝对成本论推广到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分析中,认为各国商品价格差的存在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各国应基于自己的绝对优势进行生产,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
(2)运用比较成本优势
一个国家进行对外贸易,是为了实现比较成本优势。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亚当·斯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他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成本上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比其他国家在生产成本上具有相对优势,就可以通过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去交换别国生产的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并因此而获得比较利益。
4.利用与转化生产要素
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原因,使得人力、资本、土地及企业家精神等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分配并不平均,差异很大。对外贸易可以让世界各国充分利用本国所拥有的充裕资源,从国外换取更多的由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弥补本国生产要素的不足,还可以增加生产要素数量,改善生产要素质量。
5.接受国际经济“传递”
(1)国际经济“传递”的含义
对外贸易“传递”(Transmission)是指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一国经济盛衰通过对外贸易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对另一国经济产生影响。
(2)经济“传递”的过程
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对外贸易“传递”是通过产品价格变动对产量、就业和整个经济变动的影响进行的。经济“传递”过程为:世界市场价格变动→国内经营对外贸易部门的价格变动→与对外贸易相关部门的要素价格变动→相关国内产业部门价格变动→产量与就业变动→整个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动与工资收入变动→社会服务变动→整个社会变动。
从上述过程看,当世界市场价格有较大幅度的变动时,首先受到直接影响的是本国与世界市场有直接联系的那些经贸部门,出现了产品价格提高或降低的现象。这些部门又会通过与国内其他部门的经济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后者的价格、产量和就业的变动,这样一来,整个国内经济出现连锁带动作用。
(3)影响“传递”的主要因素
①对外开放程度。一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大,同其他国家经济上的联系越密切,则对外贸易的“传递”作用越大。
②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一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越高,该国接受经济传递的能力越强,越能成为经济传递的中心国家,越能发挥比较优势;一国市场经济越不发达,接受经济传递的能力越弱,越不能发挥比较优势。
③贸易地位。一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和在世界性商品的供求中所占的比重越大,通过对外贸易接受经济传递的效果越为明显。
④双边贸易关系。主要贸易对象的国家之间,通过对外贸易,相互经济传递作用大于其他国家。
⑤经济和贸易政策。一般说来,开放性的经济政策可使对外贸易的“传递”作用较大;反之,闭关自守、自给自足式的经济政策的“传递”作用较小。
6.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一国对外贸易,对本国宏观经济的积极效应有:
(1)收入效应。通过贸易,提高了收入水平,增加了国民收入总量。
(2)资本积累效应。通过贸易,提高了收入水平,增加了资本积累。
(3)替代效应。投资品的进口,使其对消费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
(4)收入分配效应。通过贸易,出口部门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从而增加这些部门的储蓄和积累。
(5)要素加快效应。出口部门使用的增长较快的生产要素带动其他生产要素更快的增长。
上述积极效应都具有累积性,从而使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会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强化。
7.参与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世界各国市场相互融合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①使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各国间商品、服务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使各国能发挥各自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减少资源配置和价格扭曲所造成的资源不合理使用和浪费;加快了科学技术的扩散和转移,有利于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②加快各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融合
经济全球化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施展才华和竞争的空间,形成规模经济,使无形资产价值提高,交易成本下降。
③促使世界各国增加研究与发展投资
经济全球化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为推广先进技术创造条件,推动新产品、新的零部件以及新型材料的生产和消费,使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④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作用加强
在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传递经济增长或萧条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逆向传递也得到加强。
⑤使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内容扩大
在经济全球化下,参与世界市场活动的国家增多,交换的商品内容不断扩大,从货物贸易向服务产品、知识产品贸易延伸,可贸易的产品日益增多。
(3)对外贸易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途径
在国家存在的前提下,经济全球化下的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融合是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其融合的过程是通过对外贸易(货物、服务、投资、知识产权)自由化和在世界贸易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
8.维护和改善国际环境
(1)通过对外贸易政策实施政治影响
自古至今,世界各国都注意通过对外贸易政策对其他国家施加政治影响。一国实施的对外贸易政策都是基于本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世界经济形势等因素。
(2)通过对外贸易,施展经济外交
经济外交包含以下两个实质性的内容:①经济外交是由国家(国家间的国际组织)或其代表机构与人员以本国经济利益(本组织的经济宗旨或经济利益)为目的,制定和进行的对外交往政策的行为;②经济外交是由国家(国家间的国际组织)或其代表机构与人员以本国(本组织)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本组织)战略目标,或追求经济以外的利益,制定和进行的对外交往政策的行为。
(3)通过贸易报复、制裁等手段,维护国际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对外贸易对国家的作用因国家类型不同而不同。其中,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外贸易对发达国家的上述作用大于和强于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通常,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
三、国际贸易与企业
1.获得高额利润
通过开展对外贸易,企业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其原因在于:
(1)通过进口降低生产成本。
(2)通过资本输出,进行变相贸易。
(3)通过出口获得超额利润。
2.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开展对外贸易,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其原因在于:
(1)对外贸易刺激生产率的提高;
(2)对外贸易为生产率提高提供了重要途径。
3.达到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中的“规模”是指生产能力扩大而导致的较大生产批量;规模经济中的“经济”是指成本的节约、效益的提高或报酬的递增。通过开展对外贸易,企业可以达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4.调节产品周期
弗农(Raymond Vernon)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关于技术变化在国际贸易中作用的一个重要理论,试图从技术变化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型态的动态变化特征。
弗农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许多产品先由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其他国家则需要进口。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原来需要进口的国家则转为出口,而原先出口的国家却转为进口。产品生命周期大致可分为新产品、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
(1)新产品阶段
新产品阶段是指产品开发与投产的最初阶段。新产品的价值功能刚刚为人们所认识,对新产品的需求仅仅局限于国内,生产该产品的技术尚未定型,需要通过国内市场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从而改进产品设计。所以,在该阶段,生产过程中投入最多的是技术知识和熟练劳动,产品的技术密集度较高。
(2)产品成熟阶段
产品成熟阶段是指产品及其生产技术逐渐成熟的阶段。产品的价值功能已经为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和消费者所认识,国外对该产品的需求逐渐强劲,导致该产品的出口大量增加。与此同时,外国厂商开始模仿或引进先进技术从事该产品的生产。
(3)标准化阶段
产品标准化阶段是指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定型化阶段。生产技术体现为专门的生产设备,流水线和大批量,使产品生产达到了标准化。这时,研究与开发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降低,资本与非技术型熟练劳动成为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由于生产厂家众多,成本、价格、质量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生产地点逐渐向低成本的外国和地区转移。
四、国际贸易与居民
1.增加福利
国际贸易能使劳动者买到最为廉价的消费品和最适宜于他们劳动技能的设备和技术,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使劳动者从国内需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技能和收入,减少贫困。
2.满足需求偏好
满足需求偏好是国民作为消费者进行对外贸易的原因。瑞典经济学家 S·B·林德(Staffan B.Linder)等人以需求相异理论和需求相似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动因。
(1)需求相异理论
需求相异理论是指在同一价格下,各国消费者即使具有同等购买能力,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也会不同。造成需求相异的原因主要有:①地理环境不同;②饮食偏好差异;③收入水平的差距。
(2)需求相似理论
需求相似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林德认为,需求相似的国家,其制成品相互贸易的潜在可能性最大。各国倾向于生产有代表性的需求产品,并出口这些产品,以满足其他国家消费者的需求。
3.提高国民素质和实现价值
通过对外服务贸易,到国外留学进修,可以提高本身素质和吸收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再回国内工作,把学得的技能和知识带回国,成为先进技术和知识的传播者。国际贸易有利于那些掌握知识经济的人才,进行跨国流动,实现自己的价值。
4.贸易利益不是普惠于全体国民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开展对外贸易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因为对外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反对自由贸易的原因所在。
2.2 课后习题详解
1.对外贸易在社会再生产中处于什么地位?
答:对外贸易具有延续社会再生产的作用,其作用集中体现为:
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而交换又是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媒介要素。如果没有交换活动,一个国家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则无法正常进行。
对外贸易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因此对外贸易本身作为交换活动,使社会得以进行再生产。
2.对外贸易如何实现社会产品价值?
答:对外贸易对世界各国社会几大部类的平衡,各部门间的产品价值实现和实物形态补偿起着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外贸易有助于解决社会生产大部类的不平衡
在世界各国社会的生产条件下,大部类经常处于不平衡发展的状态,需要通过对外贸易来解决。
(2)对外贸易有助于社会产品的实现
世界各国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实现和实物补偿。对外贸易在解决和缓和世界各国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上起着很大的作用,集中体现在:①对外贸易可以解决部分产品的价值实现;②对外贸易有助于实物形态的补偿。
3.对外贸易如何接受经济“传递”?
答:(1)国际经济“传递”的含义
对外贸易“传递”(Transmission)是指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一国经济盛衰通过对外贸易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对另一国经济产生影响。
(2)经济“传递”的过程
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对外贸易“传递”是通过产品价格变动对产量、就业和整个经济变动的影响进行的。经济“传递”过程为:世界市场价格变动→国内经营对外贸易部门的价格变动→与对外贸易相关部门的要素价格变动→相关国内产业部门价格变动→产量与就业变动→整个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动与工资收入变动→社会服务变动→整个社会变动。
从上述过程看,当世界市场价格有较大幅度的变动时,首先受到直接影响的是本国与世界市场有直接联系的那些经贸部门,出现了产品价格提高或降低的现象。这些部门又会通过与国内其他部门的经济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后者的价格、产量和就业的变动,这样一来,整个国内经济出现连锁带动作用。
4.对外贸易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起什么作用?
答:对外贸易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体现在:
(1)促使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各国间商品、服务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使各国能发挥各自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减少资源配置和价格扭曲所造成的资源不合理使用和浪费;加快了科学技术的扩散和转移,有利于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加快各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融合
经济全球化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施展才华和竞争的空间,形成规模经济,使无形资产价值提高,交易成本下降。
(3)促使世界各国增加研究与发展投资
经济全球化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为推广先进技术创造条件,推动新产品、新的零部件、新型材料的生产和消费,使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4)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作用加强
在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传递经济增长或萧条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逆向传递也得到加强。
(5)促使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内容扩大
在经济全球化下,参与世界市场活动的国家增多,交换的商品内容不断扩大,从货物贸易向服务产品、知识产品贸易延伸,可贸易的产品日益增多。
5.对外贸易如何提高利润率?
答:对外贸易提高利润率的方式主要有:
(1)通过进口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的廉价原料、燃料、辅助材料、机器、设备等,降低了不变资本的费用,使不变资本的要素变得便宜。同时,通过对外贸易还可以使可变资本转化为必需的生活资料变得便宜。
(2)通过资本输出,进行变相贸易
直接资本输出可以绕过进口国家设置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就地利用各种要素,学习各种技术,利用东道国的销售渠道,扩大市场等。
(3)通过出口获得超额利润
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其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可能大大少于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该商品通过对外贸易,按照国际市场价格出售,可以得到额外的利润。
6.对外贸易如何促进规模经济?
答:(1)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中的“规模”是指生产能力扩大而导致的较大生产批量;规模经济中的“经济”是指成本的节约、效益的提高或报酬的递增。
(2)对外贸易在促进规模经济中的作用
生产规模与市场规模是相互决定的。一个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就必须扩大市场规模,参与国际贸易。将本企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乃是扩大市场规模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开展对外贸易,企业可以达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7.对外贸易给国民带来什么利益?
答:对外贸易能给国民带来如下利益:
(1)增加福利
国际贸易能使劳动者买到最为廉价的消费品和最适宜于他们劳动技能的设备和技术,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使劳动者从国内需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技能和收入,减少贫困。
(2)满足需求偏好
满足需求偏好是国民作为消费者进行对外贸易的原因。因此,可以利用需求相异理论和需求相似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动因。
(3)提高国民素质和实现价值
通过对外服务贸易,到国外留学进修,可以提高本身素质和吸收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再回国内工作,把学得的技能和知识带回国,成为先进技术和知识的传播者。国际贸易有利于那些掌握知识经济的人才,进行跨国流动,实现自己的价值。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规模经济(东北大学2003研]
答:规模经济亦称“规模利益”或“规模节约”,是指厂商采用一定的生产规模所能获得的经济上的利益,即指伴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而形成的单位成本下降、收益递增的现象。其中,规模经济中的“规模”是指生产能力扩大而导致的较大生产批量;规模经济中的“经济”是指成本的节约、效益的提高或报酬的递增。
规模经济以生产技术水平不变为前提,考察所有生产要素同时变动所引起的收益变动。在增加各种生产要素,扩大生产规模过程中,收益变动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规模收益递增阶段、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和规模收益递减阶段。任何厂商、行业或地区,都应遵循适度规模原则,即应尽可能使收益递增,至少应使收益不变。
2.经济全球化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信的大发展,以及国际间人口的迁移,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空前加速和深化的状态和过程。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的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3.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答: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从需求的偏好角度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该理论认为,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为厂商首先满足的总是国内市场,即为自己熟悉的国内市场而创新生产。在实践中,人均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人均收入相似则市场之间的隔阂较小,即便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穷国中的富人与富国中的富人的消费层次也很相似,这样在两国间便产生了共同的消费群体与消费层次,在没有贸易限制的时候,便易于发生贸易,因为消费者既可以在国内购买,也可以在国外购买同样的消费品。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基础,由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利用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作为资本,对雇用劳动者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生产方式。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其原因在于:
(1)从提供劳动力方面来看,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沦为雇用劳动者,为资本原始积累提供了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丧失了任何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2)从提供货币财富上看,对外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欧洲的商业资产阶级在地理大发现以后,通过征服殖民地、贩运奴隶和进行掠夺性贸易等手段,从世界各地运回了大量的黄金白银,然后在欧洲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资本。
(3)从提供市场上看,地理大发现后,英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欧洲殖民主义者在16~18世纪先后发动了一系列的商业战争,不仅扩大了殖民统治,而且也扩大了市场。非洲、亚洲和拉美广大地区都被纳入到世界市场中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由此可见,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始终都是在对外贸易的直接影响下进行的,对外贸易在劳动力、资本和市场方面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2.对战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外贸易还是不是它们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答:对外贸易能否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取决于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国内的战略和政策。
(1)从外部条件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形式有如下变化:①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制成品中的原料含量大大降低;②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服务部门比重大大提高,使得对初级产品的需求相对下降;③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低;④工业原料的节约使用;⑤人工合成材料取代天然原料。这些条件的变化说明,作为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初级产品出口已不能推动经济的迅速增长。
(2)从一国国内的战略和政策来看,战后也有一批国家和地区通过推动对外贸易取得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这些国家和地区(以东亚四小龙的崛起为代表)主要是通过推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获得成功的。因此,如果一国能够根据变化了的条件调整其战略和政策,对外贸易仍旧能够推动经济的迅速增长。
3.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进社会福利
每个国家在经济上和生产上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在国际间实行分工有利于各国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一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国际交换,可以节约社会劳动,把节约下来的社会劳动用于创造其他方面的财富,这样可以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加速经济发展。
(2)实现规模经济
对外贸易为工业品提供了一个广大的市场。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现有的生产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降低了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3)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由于国际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一个国家或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取胜,击败竞争对手,必须不断地更新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可见,对外贸易有助于打破垄断,刺激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通过对外贸易,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等。因此,对外贸易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4)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由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拥有或生产它所需要的一切。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在各国间实现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5)协调国民经济发展
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是相互联系、互为市场的,由于自然条件或由于生产、市场等因素的变化,国内常常会出现某些部门的商品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状况。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加强国内外物资交流,从而协调各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6)带动相关经济部门的发展
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是相互联系的,对外经济部门的扩大对其余经济部门必将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一个国家出口部门越发展,对国民经济中其他经济部门的带动作用越大。
(7)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因此,资本将由相对稀缺变成相对丰富,资本的价格将由相对昂贵逐渐变成相对便宜。企业为了竞争的需要,就要根据相对价格信号的变化,调整产业和技术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8)调整要素收入的分配
在大多数处于发展早期的经济中,劳动力相对资本而言是一种丰富的要素,在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条件下,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就比较低。这种价格信号会引导生产者生产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采用劳动密集型或资本节约型的技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劳动力的利用范围就较为广泛,就业也更加充分。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将由相对丰富逐渐变成相对稀缺,工资水平将由相对低逐渐变成相对高。
(9)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通过对外贸易,各国间可以加强相互合作,扩大彼此交流,这有助于维护和平,改善国际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论述题
对“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出评价。[上海理工大学2002研]
答:(1)对该命题的肯定之处
应该说,这个命题从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是有促进作用的,有时这种作用还非常大。这是因为,一国对外贸易,对该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效应,集中体现为:①收入效应。通过对外贸易,提高了收入水平,增加了国民收入总量;②资本积累效应。通过对外贸易,提高了收入水平,增加了资本积累;③替代效应。投资品的进口,使其对消费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④收入分配效应。通过对外贸易,出口部门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从而增加这些部门的储蓄和积累;⑤要素加快效应。出口部门使用的增长较快的生产要素带动其他生产要素更快的增长。而且,上述积极效应都具有累积性,从而使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会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强化。
(2)对该命题的否定之处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个命题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即经济增长完全是由对外贸易带动起来的,这必然会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即忽视经济的基本层面,盲目的增加出口,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仅会造成本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举步维艰,而且还会造成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失调。因此,可以看出,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对外贸易仅仅是手段,不能过分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经济的惟一途径,这样做的结果已经被事实证明是完全错误的。
而且,即使从经济角度看,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不是时时处处都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了,但经济却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
事实上,迄今为止,在理论上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并为理论界所普遍接受的理论模型能够证明“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命题。更多的观点认为,出口仅仅是“增长的侍女”,即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大,甚至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综上所述,对于该命题,需要运用辩证法来加以分析,既要看到其合理的层面,也要看到其片面的成分,只要这样,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就能通过使用对外贸易这种工具来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