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再创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极其大而后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可有”(宋)张载撰,(清)王夫之注:《张子正蒙·中正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页。,这是北宋哲学家张载《正蒙》中的一段语录。就人类社会发展而言,惟有观其大的气象,方能察其发展的潮流,方能体其细微的践行;惟有发而皆中其节,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涵养与生长我们自身的的大气象。张载所言就是要提醒我们在认识上的全局观、整体性,在践行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在大的格局视野下寻求一种中庸之道,而不是为一己之私寻求一种妥协之道。“大其心能体天下之物”《张子正蒙·大心篇》,第143页。,我们每个个体要涵养胸中的丘壑,聚集内心的智慧与力量,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中国的先哲给予我们的当代启示。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生活高度发达。但同时,由于西方现行的民主政治制度的设计缺陷、功利主义思想和过度的消费文化以及互联网负面因素带来的碎片化等原因,人类却面临着集体短视的深刻危机。前所未有的全世界范围的战略缺失,正急迫地呼唤人类运用自身的洞察力创造新的思想智慧。人类需要一盏照亮继续前行的明灯。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这一头睡醒的雄狮,亦正以积极的姿态加速融入世界。在这继往开来的历史转折点,重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成为必然。

近代中国虽然遭受了巨大的屈辱,但这丝毫掩盖不了延续了五千年的东方实践智慧中所蕴含的洞见与光芒。20世纪40年代,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论及中西哲学的正负方法时,就肯定中国传统哲学将对“未来的世界哲学,有所贡献”,那就是“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87、395页。这其实已经发出了续接传统而进行(中国)哲学改造的先声。

众所周知,第三代新儒家代表成中英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的工作;创办英文《中国哲学季刊》,创发基于中西互释的本体诠释学,为推动当代中国哲学在全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13年是《中国哲学季刊》创刊四十周年,上海交通大学精裕人文基金于这年秋天邀请其创始人成中英先生在第一期金玉学堂上为交大学子讲授《易学精义》。每周一下午授课,总共八次,课程于当年十二月底结束。其间我有机会经常与成先生沟通交流,关于传统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及其在全世界发展的问题引发了我们持续深入的讨论,并逐渐导向了“中国哲学再创造”这一论题。由此,我们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一起发起倡立“中国哲学再创造”系列论坛。经过各方积极筹备,2014年6月2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英文《中国哲学季刊》和精裕人文基金联合主办,金玉学堂承办,“首届‘中国哲学再创造论坛’暨成中英学术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如期举行。

会议期间,来自两岸三地和北美,学术界、企业界和社会各界关心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发展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共聚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当下时刻,分析当前和展望未来,汇聚成活生生的再创造力量。“再创造”中的“再”字表明,发展创造仍然还要续接于传统。清华大学的陈来教授就指出:“‘中国哲学再创造’的主题,指向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创新发展。它应当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中国哲学需要因应时代的变化和中西文化的融合而不断创新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中国哲学的阐释之上;另一方面,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应当在传承中发展,完全脱离中国哲学的古典传统,脱离百年来中国哲学的发展,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

与陈来教授相呼应,上海交通大学的高宣扬教授也强调了中国哲学自身的“哲学”特质在其再创造中的根本作用:“我们首先要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不要言必称希腊,似乎唯有希腊才是哲学的原初故乡。在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羁绊同时,我们要明确树立中国哲学的主体意识,明确哲学并非西方所专有,积极地树立自身的现代化的哲学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始终把哲学当作做人的学问。再创造要立足于‘知人曰哲’这一传统认识上,发掘自身的内在创造动力,以新的全球视野做好长远的艰苦创新的思想准备,扎扎实实立足于我们的母亲土地,深刻体验活生生的神州大地的创新活力。”

华夏国际易道研究院的马宝善院长更进一步指出:“中国哲学在当代再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家都在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中国哲学再创造恰逢其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核心是中国哲学的再创造。”“中国哲学和文化的自信根源于人类社会中最古老的哲学,《易经》哲学体系。《易经》这一中华文化的大树之根,扎得很深很深,哲理丰厚、智慧卓越,值得我们骄傲,值得中华儿女再掀起一个中国哲学的再创造。”

各位专家学者们的观点引起了成中英先生的强烈共鸣,成先生指出:“中国哲学的再创造,不但必须,而且自然可行,是人类发展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哲学显然面临着‘再创造’的重大历史使命的迫切呼唤。”他总结道:“西方哲学有一个二本二元对立的起点,中国哲学则强调一个一本二元多体的内在发展过程。这种宇宙与人之起源论,体现了中西哲学在起点上的形上和认知差异。”成先生所创发的本体诠释学即可看作是此一观点的具体展开与融合。中国美院的杨成寅教授就在《成中英太极创化论》中接引了成先生对《周易》太极哲学的当代反思与诠释,明确提出了“和谐辩证法”的概念。具有根源性的一本二元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突出特点。它是我们开展再创造事业的前提条件,同时也需要在再创造过程中被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诠释和丰富。

中国哲学再创造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一项伟大的事业。近代西方启蒙思想中凸显的人性和人的价值就体现出了中国哲学的人学智慧。研究表明,当时有部分重量级的西方哲学家,诸如沃尔夫、康德等就吸收了来自东方的思想。本次论坛发起人之一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潘德荣教授主编的《国学西渐》,就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哲学在历史上早已是世界哲学论域中一个隐而未显的深刻论题。在当代,随着中国经济和国力的日益增强,中西文化交流和互释的日益加深,中国哲学的再创造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再次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仅带动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精裕人文基金是2010年4月在我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其宗旨是推动学校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近五年来,我们建立了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开设了金玉学堂系列人文课程,承办和支持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学者参与到交大哲学学科的发展中来,已经颇具规模和影响。作为“中国哲学再创造”系列论坛的发起方和承办方,我们倍感荣耀,亦愿意锲而不舍地持续地参与和支持这一伟大的事业。

于本次论坛论文编辑出版之际,成中英先生欣然作序,为中国哲学再添文人慧业。2015年是成先生八十寿辰。仁者,寿。衷心祝愿成先生福寿万年,兴其国邦。我想,这亦是本论文集所有的作者和与会者及各界同仁共同的心声。让我们以成先生为榜样,携起手来,以平等平和、维本维新的姿态,共同谱写中国哲学再创造的新篇章,为中华文明和人类福祉创造新的辉煌。

是为序。

施永敏

上海交通大学精裕人文基金·金玉学堂

二〇一五年二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