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郑板桥传(6)
可见郑板桥当时已经是颇有名气了,字画流传竟至乡野人家。他指着这些字幅,按捺不住欣喜,问道:“老人家,您认识这字画的作者吗?”老妇纳闷道:“不认识啊。”“就是我呀,我,便是郑板桥。”老妇人喜出望外,大喊:“女儿!女儿!快来呀,板桥先生来我们家啦……”那语气就好像郑板桥从字画上走了下来似的。
时值正午,郑板桥已是饥肠辘辘,老妇人赶忙做饭招待他。而郑板桥一边大快朵颐一边纳闷这家的姑娘怎么迟迟不肯露面……就在此时,老妇之女出现在板桥面前,原来她悉心打扮了很久,倒也不羞怯,落落大方地拜过板桥:“久闻板桥先生大名,十分仰慕您,拜读过您的《道情十首》,爱不释手,您能为我手写一幅吗?”郑板桥欣然允诺,没想到自己的作品可以风靡至此,有幸被眼前这位美貌的姑娘赏识。姑娘拿出淞江蜜色花笺,湖颖笔,紫端石砚,一边纤手磨墨,一边悄悄看着正在认真书写的板桥。不多时,板桥就写完了,可是《道情十首》有些消沉避世,不太应景。板桥心血来潮,又题一阕《西江月》送给姑娘:“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朦腾,窗外鹦哥未醒。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板桥原文描述“母女皆含笑领词意”,看来母女二人也略懂诗文,对这首板桥特地赠写的诗词很满意,姑娘的芳心似乎也被才华横溢的郑板桥征服了。后两人商定,两年后等板桥考中进士后,回来迎娶姑娘。这就是板桥与饶五姑娘的故事。
板桥离开扬州,除了在焦山读书,还回到当年教书的真州江村,当年江村的一名叫许既白的学生请他回去游玩,那时正值夏天:“此时坐水阁上,烹龙凤茶,烧夹剪香,令友人吹笛作《落梅花》一弄,真是人间仙境也。”学生还为他备舟泛游江上,兴尽而归。八月又是桂香扑鼻的时候,他被聘赴杭州任浙江乡试提调监试,就是在考场担任提调监试等事务的官员,而且是负责考场外,即“外帘官”。回想自己当年三次提着考篮走进这乡试考场的情景,感慨万千……
出差杭州正巧中秋节来临,便泛舟西湖题写《沁园春·西湖月夜有怀扬州旧游》:“镜悬空,万叠秋山,一片晴湖。望远林灯火,乍明还灭;近堤人影,似有如无。马上提壶,沙边奏曲,芳草迷人卧莫扶。非无故,为青春不再,著意萧疏。十年梦破江都,奈梦里繁华费扫除。更红楼夜宴,千条绛蜡;彩船春泛,四座名姝。醉后高歌,狂来痛哭,我辈多情有是夫!今宵月,问江南江北,风景何如?”面对西湖美景,酒至半酣,板桥思念起美丽的扬州,回想起在扬州的春游,曾经风华正茂的自己已然青春不再,著意萧疏了……词作酣畅淋漓,笔酣墨饱,语气奔放,展现了郑板桥另外一个词风形象。
3.我亦终葵称进士
扬州的草木依旧绿装不改,但京师已经是朔风凛冽的冬天了。郑板桥北上,准备迎接开春的会试。他觉得当年生疮不能来京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起码又给了他三年的时间去充分准备。就在郑板桥抛却杂念一心应考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很传奇的事情,日后每每说起此事,板桥无不动容。
茶商程羽宸游览真州,在“江上茶肆”看到一副对联:“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程羽宸见字体别致、苍劲力道十足,不禁低头寻看署名:郑燮。忙问店家,这郑燮是何许人也?店家回说是扬州郑板桥。于是程羽宸马不停蹄赶到扬州,想一睹郑板桥的风采,结果得知郑板桥正在京师应考,懊恼之余打听到郑板桥与饶五姑娘的故事,于是赶到饶家,慷慨解囊拿出五百两为郑板桥出资算作聘礼。
不仅如此,乾隆二年,郑板桥从京师回来之后,程羽宸才得与其会面,两人促膝长谈,程羽宸表达了对郑板桥的厚爱和对其文艺才能与远大政治抱负的钦佩。他又主动赠送郑板桥五百两作为迎娶饶五的费用。正是这位程羽宸的鼎力相助,郑板桥与饶五姑娘才顺利地走在一起。
“板桥重金下聘饶五娘”一时在扬州传为佳话。而郑板桥在怀念程羽宸对自己的情义时说:“奉千金为寿,一洗穷愁。”后来郑板桥与程羽宸十年不曾联系,郑板桥误以为好友已经故去,他时时叨念着“几夜辛酸屡梦公”这样真挚感人的诗句。
再说会试的情形,当时的京城人才济济,来参加会试的都是各省出类拔萃的人才,想跻身金榜之上谈何容易?总之,郑板桥幸运地考中了进士。这是他终生难忘的日子,三百四十四个新科进士的大名都题写在乾隆元年丙辰年的题名录上。板桥排名二甲第八十八,二甲共录九十人,另外三甲二百五十一人。也就是说连带第一甲进士及第的三人和二甲、三甲众人,郑板桥在全部三百四十四人中排名比较靠前,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优秀的。
他兴致勃勃地穿上进士冠服,随队走在京师的大街上,享受着围观人投来的羡慕的目光。回到寓处,一时情不能自已,挥毫泼墨作一幅《秋葵石笋图》,并题诗其上。诗曰:“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祥。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
这个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老书生,科举之路长达三朝,历经三个皇帝,最后总算是登上了人生的巅峰。
虽然他很想马上回扬州迎娶闺中等他回来的饶五姑娘,更想回到亲友身边和大家一起庆贺。但是郑板桥一向认为:“古人以文章经世,吾辈所为,风月花酒而已。逐光景,慕颜色,嗟困穷,伤老大,虽刳形去皮,搜精抉髓,不过一骚坛词客尔,何与于社稷民生之计,三百篇之旨哉!”“写字作画是雅事,亦是俗事。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字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
在他看来,只有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当年劝勉挚友顾万峰时:“健羡尔萧然揽辔,首路春风冰冻释”的临别诗虽然时常搅动着板桥的“出世心”,但郑板桥觉得这机会不能轻易丢掉。
据《高宗实录》记载,在太和殿弘历对这三百四十四名进士进行了殿试。殿试后,乾隆对他们进行了授官。板桥虽然是“新进士”之一,但是由于朝中无人、年龄偏大又仪表欠佳,暂时没有被授予官职,有些三甲进士却授了官职,这令他很意外,看来“朝中无人莫做官”此言非虚。于是他决定在京师游走一番,以伺时机。
郑板桥这次在京城逗留已经不再像之前一样放纵了,他毕恭毕敬而又自信满满地求告各方,希望有人提携一把,让他能谋得理想的官职,在政治上好有一番作为。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只拥有单一的清高和叛逆性格的郑板桥了,中年的他,也渐渐学会了从俗如流,以及世故圆滑……
求官之路上他多方奔走,他曾写过《呈长者二首》:“御沟杨柳万千丝,雨过烟浓嫩日迟。拟折一枝犹未折,骂人春燕太娇痴;桃花嫩汁捣来鲜,染得幽闺小样笺。欲寄情人羞自嫁,把诗烧入博山烟。”他以闺中待嫁的少女自比,想要寄给情人情书却又羞涩不已,只好扔进炉中……想要求得官职却碍于情面不好意思直接开口,希望前辈能体谅自己的处境,帮自己尽快落实“工作”。郑板桥甚至写道:“常怪昌黎命世雄,功名之际太匆匆;也应不肯他途进,惟有修书谒相公。”一向清高的他不得不将韩愈求官的经历拿出来为自己“开脱”,因为他认为自己这样求人是“可耻”的,不光彩的。
板桥之前只知道,读书读得好就可以蟾宫折桂、金榜题名,被朝廷重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自己到时候静待御旨感谢皇恩浩荡就可以了,甚至摆出一副不情愿被招用的桀骜姿态留给后人去崇拜,也不过分。那情景他已经在脑海中设想过千万遍,万万没想到自己最后竟像丧家之犬一样四处求情……这个空头进士已经无计可施了。最后他应邀入学政崔纪的文幕,做“校士直隶”,也就是一个幕友,期间被崔纪多次向各方推荐都没有结果……
郑板桥是一个“官迷”吗?他为何对做官如此上瘾?其实不仅仅是郑板桥,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要实现经世致用的宏愿,只有做官为宦后才有条件得以实现,所以郑板桥入仕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冲着为官的利益而去的,其真正目的是通过入仕来更好地实现他“兼济天下”的理想。
在郑板桥的《四书手续序》里批评了只知道以高中“两闱”为读书目的的人。认为他们只想通过做官敛财过上优越的生活罢了。“以言夫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处而正心诚意,出而致君泽民,其义固茫乎莫辨也。”也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是现实的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具有这种态度的人,其胸怀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这就是郑板桥关于入世的基本思想。
这一时期的资料,很多都是关于他在京师与高僧上人们的来往记录:在此期间,与伊福纳、无方上人、青崖和尚、仁公、起林上人、图清格、侯嘉璠、方超然、胡天游、娄近垣等往还唱和。游览香山卧佛寺,结识了青崖和尚,这是位满腹诗书、曾受皇帝钦赐紫衣及御墨的名僧,郑板桥题《寄青崖和尚》诗奉赠:“山中卧佛何时起?寺里樱桃此日红。骤雨忽添崖下水,泉声都作晚来风,紫衣郑重君恩在,御墨淋漓象教崇。透脱儒书千万轴,遂令禅事得真空。”郑板桥所要表达的是,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和满腔热忱,却偏偏没有机会得以施展,所幸与这些方外之人的结识,自己才能在谈禅论道中暂忘尘世烦恼。
顶着“进士”的殊荣,载上满舟无奈,郑板桥又回到了扬州。家人亲友自然不会逼问他怎么没有授官这样扫兴的问题。郑板桥回来,大家都欢喜不已,乳母费氏看着眼前这个自己一手带大的小“麻丫头”已经出人头地,中了进士,高兴得一边仰着佝偻的身子摩挲比她高出许多的郑板桥,一边念叨:“吾抚幼主成名,儿子做八品官,复何恨?”说完老太太竟然一脸幸福无痛无疾地去世了。
郑板桥以亲儿子的身份为乳母办丧事,追忆起童年凄苦的日子里,乳母每天早上给他买的一文钱的饼,常带他去离家不远的“竹巷”玩耍……作《乳母诗》以志其哀:“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在此期间,郑板桥遇到了好友顾万峰,早在板桥三十岁父殁子夭、一无所成的时候,顾万峰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幕僚生涯,这些年来与官员的摸爬滚打使得他对充斥着蝇营狗苟、趋炎附势的官衙洞若观火。两人对酌美酒,谈说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和感受,又到史阁部墓、董子祠凭吊一番,边走边聊。
聊天中,顾万峰几度欲言又止,他似乎觉察出郑板桥虽然中进士却没有官职可任的尴尬是有原因的,因为眼前的板桥不再像过去那样放纵不羁,但他思维的进度和说话的方式与时下官宦是不同的……没有一点官腔官调。直言不讳的郑板桥得到顾万峰这样的评价:“亦有争奇不可解,狂言欲发使人骇。下笔无令愧六经,立功要使能千载。”不过他还是发自内心地希望郑板桥能保留这一颗没有被玷污的赤子之心,日后能成为真心为民的好官。
料理完乳母的丧事,郑板桥马不停蹄地来到扬州,他还记得当初妙龄的饶五姑娘如今已经等了他整整一年多了。自己也算没有食言,一旦中进士就回来迎娶她。赶到饶氏家中才知道一位叫程羽宸的商人替他出了五百两的聘资。这时程羽宸也打听到郑板桥回来的消息,得知郑板桥未谋得官职,二人有缘长谈,程羽宸有意成全他与饶姑娘二人,慷慨解囊又赠五百两。郑板桥自言:“自遇江西程子骏(即程羽宸),扫开寒雾到如今。”郑板桥也回报程羽宸一些自己的字画,并表达过想和他一同去黄山游玩的愿望。
与饶氏的结合给郑板桥带来了美满的感情生活,后来饶氏还为五十二岁的板桥生了一个儿子。这样老夫少妻的组合令郑板桥仿佛重获青春:“闺中少妇,好乐无猜”,“无端又坐青纱上,远远张机捕雀儿”。作为妻室,饶氏十分照顾板桥的身体:“小妇最怜消渴疾,玉盘红颗进冰桃。”“楼上佳人架上书,烛光微冷月来初。偷开绣帐看云鬓,擘断牙存拂蠹鱼。”
郑板桥身为典型封建士大夫,却不畏人言,大胆地将对饶氏的钟爱之情书写出来,倜傥不羁的性情显露无遗。他们夫妻二人住枝上村李氏小园。傍花村位于城北,绿杨城郭,一派田园风光。“小园十亩宽,落落数间屋。春草无秽滋,寒花有余馥。”
但郑板桥不是甘居温柔乡不思长进之人,他认为自己此时赋闲在家,正好可以安心专注于画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如今的郑板桥在扬州的知名度已经很高了,画作也受到众人的欢迎。
为官之前在扬州的四年是板桥书画人生日趋成熟的阶段,勤于动手、勤于思考的他总结出许多前人的经验,并升华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郑板桥在《刘柳村册子》中阐发了自己“怒不同人”的观点。庄子谓:“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古人有“草木怒生”的说法,这么看来万事万物存在着无怒而生的情况了吗?郑板桥的书法就是“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亦是怒不同人之意”。这里的“怒”可以理解为“发愤”,虽然说的是书法原理,但是“怒不同人”的观点依然渗透到他的绘画风格,以及做人的态度中。从小他就是一个懂得“发愤自雄”的孩子,一直认为自己是要自立门户、不走前人老路、不拾人牙慧的人。独树一帜的前辈是他的标杆,他的观念也从不囿于常人世俗的惯常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