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机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能机,让婴儿情感更好捉摸

达尔文(1872):当感受到轻微的疼痛、饥饿或不适时,婴幼儿便会拖长嗓音发出刺耳的哭声。孩子哭泣时眼睛紧闭,眼周围的皮肤也随之皱起,前额缩成皱眉状,嘴巴大张,嘴唇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收缩,最后形成一个方形,牙齿周围的牙床会多多少少地显露出来。

前一刻,孩子可能看起来状态非常好,然而突然之间,他便焦躁不安地乱动起来。接下来便气喘吁吁,连绵不绝的哭声接踵而至。孩子是饿了、困了,还是尿了?无论麻烦的后果如何,这种哭声都会促使你寻找解决的办法。一旦找到解决办法,事情便会很快恢复正常,但与此同时,你也会感觉沮丧,这是因为当一个朋友向你哭诉时,你可以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他的问题;然而当孩子突然改变情绪时,你却不能用与大人交流的方法和孩子沟通。

当然,我并不是暗示孩子们没有“性格”。婴儿们刚出生后不久,人们就会感觉到一些婴儿要比其他婴儿的反应更快、更有耐心、更容易动怒或者更具有好奇心;这样一些特征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但另一些特征却会伴随孩子们的一生。然而,我们不禁要追问,究竟是什么导致孩子们在不同情绪之间如此频繁地转换,如从满意和安静迅速转化到生气和怒不可遏?

为回答这类问题,人们需要熟知婴儿行为的机制。因此,假设有人要求你设计一款仿生动物,或许你得首先列出设计这款机器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和目标,即需要有自动修复功能的零件设备和抵御攻击的防御设备,必须具备自控温度的能力以及一些能够吸引朋友来帮助自己的方法。列好清单后,便可以让工程师通过建立单个“本能机”(instinct-machine)的方式来满足这些要求(见图1-2),最后将所有机器封装进一个“盒体”(body-box)中。

图1-2 本能机的运行机制

那么,每个本能机内部是怎样运行的?它们的运行需要以下3种资源:条件识别途径、如何反应的知识和动作执行肌群或神经(见图1-3)。

图1-3 本能机运行所需的3种资源

有关如何反应的知识体系内部是如何运作的?我们来看一个最简单的案例:假设我们已预先知道机器人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那么我们需要的就是一组简单的由“If→Do”两部分构成的规则。在这个规则里,“If”指条件的一种,而“Do”指相应的动作。因此我们将这类机制称为“基于规则的反应器”(Rule-Based Reaction-Machine),如图1-4所示。

图1-4 IfDo规则反应器

●如果感觉到闷热,就去往阴凉处;

●如果感到饥饿,就去寻找食物;

●如果面临威胁,就采取防御措施。

许多小动物天生就具备按诸多IfDo规则行动的能力。例如,它们天生就有平衡自己体温的能力:体温过高时,它们通过呼吸、排汗、伸展身体和血管舒张的方式降低体温;体温过低时,它们通过颤抖、收拢肢体、血管收缩和新陈代谢的方式产生更多的热量。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逐渐学会了用行动改变外部的世界。

●如果感觉寒冷,就打开暖气;

●如果感觉炎热,就打开窗户;

●如果光线太强,就放下窗帘。

但是如果仅仅把人类的大脑活动描述为一系列的IfDo规则,那就太过天真了。然而,伟大的动物心理学家尼古拉斯·廷伯根(Nikolas Tinbergen)在《本能研究》(The Study of InstinctNikolaas Tinbergen.The Study of Instinct.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1.一书中提到,当这些规则以某种方式组合时,可以解释动物的多种行为。廷伯根试图解释鱼类行为,其部分内容展示如图1-5所示。

图1-5 鱼类行为

当然,要想解释更高层次的人类思维的运行方式,则需要更多的努力。本书余下的部分主要将描述人类大脑的内部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