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起点(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利用性格,引导习惯

防范性格弱点被人利用

做人、做事与说话,性格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你成功的源泉,也是你失败的祸根。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性格而导致失败的人可谓不计其数。

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孙权、刘备联盟在赤壁用火攻大败曹操,从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曹操被称为一代奸雄,为什么会落得如此惨败的下场?有些人认为是曹操中了计,听庞统之言把船用铁索、木板连接在一起,被火烧时无法分开,不能有效地应对火攻,以至惨败。其实,这些想法都未免有些简单,因为曹操命人将船连在一起时,其谋臣曾向曹操提出过铁索连船如遇火攻会无法躲避。曹操答复为此季节只刮北风,如敌人用火攻只会烧到自己,不必多虑。由此可见,曹操对铁索连船的利弊都曾考虑过,但他终究没有逃过此劫,又是为何?

究其原因,可以说是曹操的性格早就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众所周知,当初蒋干盗书,偷来所谓的密信,生性猜疑的曹操不作细想便砍了两位熟悉水战的将军的项上人头。人头落地后才觉上当,但为时已晚,失去了水战方面的人才。

后来,被称为“凤雏”的庞统假意来投,献计铁索连船,曹操起初并未完全采纳此计。接着,使用苦肉计的黄盖也来相投,曹操认为己方人才和气势具备,铁索连船可以实行。然而,他没想到的是他与刘备交战那天,风向突变,刮起东风,被黄盖来了个火烧连船,将一切付之一炬,自己败走华容道。

诸葛亮这一环扣一环的计策都利用了曹操的性格中敏感、多疑的弱点。而曹操也因为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差点儿毁灭了自己。

性格不仅可以使我们失败,而且产生的危害有时是其他原因所不具有的。有的人因自己性格中的弱点走了一段弯路,有的人却因自己的性格而一败涂地,再无成功之日。

1851年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农民起义却以惨败而告终。100多年来,研究者们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帝国主义列强联合镇压等各个角度对其覆亡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们一致认为洪秀全的性格欠缺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深入广西传教,刚一开始就显示出洪秀全性格上的缺陷——没有一个领导者应有的魅力。

当时,由于某些原因,广东的李敬芳、洪仁玕等早期信徒在入教不久就与洪秀全分手。广西贵县的传教活动也没有任何结果,洪秀全两手空空返回广东。如果不是冯云山继续深入紫荆山发动群众,拜上帝教很可能不会发展成为太平天国。

拜上帝教在广西紫荆山蓬勃发展之后,领导集团内部就已经围绕着权力问题展开了斗争,杨秀清和萧朝贵结成了同盟,并且装神弄鬼,使自己在统治集团内部占有了重要位置。在金田起义爆发前夕,杨秀清为了取得更高的地位,用装病的方法来胁迫洪秀全,洪秀全无奈,不得不让杨秀清和萧朝贵坐了第二把和第三把交椅。此时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洪秀全只得采用裙带关系,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萧朝贵,借以拉拢萧朝贵。

金田起义以后,杨秀清独揽大权,洪秀全处于被架空的地位。洪秀全只能迷恋于美色和宗教,使杨秀清的权力欲极度膨胀,为后来的天京事变埋下了种子。在处理天京事变时,洪秀全也应对韦昌辉的大规模杀戮负有一定的责任,至少在不去或不能制止其过度杀戮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天京事变以后,洪秀全既不能独立处理天京内外的政务,又对颇有才干的石达开心存疑嫉,让自己两个没有任何政治才干又贪得无厌的哥哥干预、牵制石达开,致使石达开负气出走,分散了太平天国的实力,使太平天国开始走向衰败。

虽然,在石达开出走之后,洪秀全大胆起用了陈玉成、李秀成等将领,但又让他们各自为政,互不相容,再也不能形成强大的团体力量,最终给清王朝的各个击破创造了机会。

可以说缺乏坚强、遇事退缩是洪秀全性格的一个重要弱点,这种软弱的性格特点也是成为其悲剧的根源之一。

由于现实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复合体,人们所受的教育和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所以,绝大多数人的性格都具有多重性,即有时表现为外向,有时又表现为内向。因此,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往往是不准确的,但是,一些公认的不良性格,需要予以避免,如动辄害羞脸红、斤斤计较、郁郁寡欢、谨小慎微、孤僻胆怯,或口若悬河、说话鲁莽、粗心大意、自我吹嘘、感情冲动等。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学会疏导内心的愤怒。不要把一切都怪罪于他人,在讲原则的基础上学会灵活地处理问题,善于与人合作。通过向他人倾诉烦恼而取得谅解或理解,不钻牛角尖,学会绕过生活的礁石,使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亲切的、稳定的、诚实的、坚强的、活泼开朗的人。

改善性格的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与别人比照,越比照越觉得自己性格有缺陷,其实性格是可以改善的。

在《三国演义》中,智勇双全的关羽死于固执轻敌;勇猛过人的张飞,死于性格暴躁;司马懿统兵十多万兵临城下,却由于生性多疑,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到手的胜利不翼而飞。

性格上的弱点给他们留下了千古遗憾,同时也给予我们告诫:在人生和职业生涯中,不要让我们性格中的弱点毁了我们本来可以做成的事情。这时,你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性格不是不可以完全改变吗?”是的,不过你要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永远不要强迫自己改变自己的性格,永远不要完全改变自己的性格。就像一个园丁在修剪一棵小树,他虽然不能从小树的根上给小树做“美容手术”,但是他可以通过整理小树的枝桠使小树变得更加美观。

这个比喻也就是说,性格虽然不能完全改变,但是性格可以被改善。正如西德尼所言:“尽管人们把性格看成是先天的,但它仍旧是自我修养的结果。性格里有一部分是靠自己慢慢培养起来的。”

性格的改善就是对某种性格中的消极的因素进行抑制,而把该性格中的积极因素释放出来。这样,这种性格成功的可能性增加了,而失败的可能性则降低了。改变与改善,一字之差,但却有天壤之别。

改善自己的性格,健全自己的个性,前提是要认识自己的个性,找到自己性格中尚存在的缺陷,对症下药,为明天的成功铺垫一块基石。

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为了能改变自己性格中的缺陷,他努力地策划了一个“评原一平”集会。集会的目的在能够让客户坦率地批评,所以他就先确定了下列三项原则:

(1)集会要使人人都能畅所欲言,所以人数不能多,以5人为限。

(2)为了要让更多的人都有批评的机会,每次邀请的对象不能相同。

(3)既然是主动邀请别人来的,他们就是贵宾,一定要热诚地招待他们。

基于上述的三项原则,原一平做出了下面的决定:A、集会名称:原一平批评会。

B、时间:每月举行一次,一年12次。

C、地点:在安静的小馆子,以晚餐方式(每人一小瓶酒,一块炸猪肉)进行。

D、邀请人数:每次5人。并请其中一人当会议主席。E、参加限制:已参加过一次的人,最少隔一年再邀请他出席。

F、礼物:为感谢贵宾的宝贵意见,会后赠送每人小孩子玩具一个。

第一次批评会使原一平原形毕露:

——你的个性太急躁了,常沉不住气。

——你的脾气太坏,而且粗心大意。

——你太固执,常自以为是,这样容易失败,应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对于别人的托付,你不知拒绝。

——你面对的是各色各样的人,所以必须有丰富的常识。你的常识不够丰富,所以你必须加强进修,以便成为别人的“活指导者”。

——待人处事千万不能太现实、太自私,也不能耍手段或耍花招,一切都应诚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诚实才会维系长久。

认识到自己性格中有这么多缺点后,原一平开始逐项改变自己性格的缺点。就这样,原一平终于使自己的性格的缺陷一个个被改掉,让自己的个性得到了逐步完善,因为每一次的批评会他都有被剥一层皮的感觉,透过一次又一次的批评会,他把身上的劣根性剥下来了。他说:“一个人一生当中最要紧的是什么时候发现这些劣根性,并能有效地剥除它。随着劣根性的消除,我逐渐进步、成长、茁壮、成熟。”

事实上,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人们经常不能发觉自己的性格中的缺点,从而让它们毁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那么,究竟怎样改善自己的性格呢?首先要扬长避短。人们常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在改善性格上,“取其精华”就是要坚持和发扬性格中的优点,“去其糟粕”就是要把性格中的缺点剔除出去。没有最好的性格,只有更好的性格。

其次性格的改善,重在发挥性格的优势。如果我们有着活泼、开朗、谦逊、自信、大方、正直、诚实、果断、坚毅、热情等优良性格,就要有意识地发挥它的作用,使它成为我们在学业、工作、生活上的好伙伴、好助手。

改善性格。还要注意克服性格的弱点和缺点。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和缺点重在行动。如果发现自己怕羞,害怕与人交往,喜欢一个人独处,这是内向性格的弱点方面,那就应该多主动与人交谈,多交朋友;反之,如果发现自己肚子里存不住话而惹人讨厌,这是外向性格的不足之处,那就应该克制自己,谨慎一些。同时,克服性格弱点和缺点,还要有韧劲。性格弱点和缺点是长期形成的,想通过一两次努力和行动就克服掉,是不大可能的,不能急于求成。

受美国人尊敬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不仅是美国的开国功臣之一,还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富兰克林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性格。有人曾批评富兰克林主观傲慢,他认真反思后,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绝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也不准自己武断行事。他还给自己提出了具体改正的要求,以克服自己性格中的缺陷,这也正是他成功的一个秘诀。

养成良好习惯是改善性格的另一途径。有人把习惯比作人的“第二天性”。实际上,性格中的很大部分,所表现的正是一个习惯化了的行为动作。所以改善性格的关键还在于培养良好的习惯。

什么性格的人可以成为合作伙伴

如何选择一个好的事业伙伴,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彼此的性格是否能够互补。因为只有性格互补的人才能彼此欣赏,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应该说,每一种性格都有其缺陷和不足。例如,性格外向的人往往粗心大意,缺乏温柔;而性格内向的人又缺乏魄力和果断。而完善性格的最佳途径就是找一个可与自己性格形成互补的人做搭档。如勇猛、胆大、耿直、狂放的人应该与谨慎、沉静、韬略的人组合;性格固执、倔强的人应该与活泼、善辩的人组合;性格温柔、温顺的人应该与刚毅、勇敢的人组合。与跟自己性格互补的人合作不仅能产生心理上的吸引力,而且能够通过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优势,减少自己的劣势。当个人的优势被提升,劣势被抑制时,个体的性格才能使群体的命运呈良性发展,个体的思想才能成为群体的意志。

当你找到这样的事业伙伴时,无论你是在职场之中,还是自己创业,你都有了有力的支持。你的事业发展之路也会呈现新的态势。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以及鲍尔默之间的性格组合就是这样。

艾伦是盖茨在湖滨中学的同学,其父亲当过20多年的助理管理员,因此他从小就博览群书。1968年,艾伦与盖茨在湖滨中学相遇时,比盖茨年长两岁的艾伦以其丰富的知识折服了盖茨,而盖茨的计算机天分,又使艾伦倾慕不已。两人成了好朋友,一同迈进了计算机王国,掀起一场软件革命。

艾伦的性格是内向、谦虚谨慎型,而盖茨的性格却是内向、好胜冒险型。虽然两人个性不同,但是在一起工作和创业时,这两种性格恰能相得益彰。

在谈到他们之间的友谊时,盖茨回忆说:“他读了4倍于我的科幻小说,另外,他还有许多解释自然之奥秘的书,所以,我就问他有关‘枪炮工作原理’和‘原子反应堆’之类的问题,保罗把这些都讲解得头头是道。后来,我们经常在一起做数学和物理作业,这就是我们何以会成朋友的原因。”

艾伦的特点是说起话来柔声柔气,为人很谦虚。这一点在最初的公司业务开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与罗伯茨合作改进BASIC 程序的过程中,罗伯茨虽然敬重盖茨的技术能力,但非常不喜欢他的对抗方式。罗伯茨说:“盖茨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这就是问题的所在。艾伦比盖茨更富于创造性,盖茨和我争来争去,但是一个好办法也拿不出来,可是艾伦能。他对我们公司还是有一些帮助,而盖茨只能是添乱。”有了艾伦从中斡旋,最初的合作才不至于破裂。

艾伦的性格适合在技术领域发展,所以他专注于微软新技术和新理念。而好胜、易于冒险的盖茨则以商业为主,将销售员、技术负责人、律师、商务谈判员及总裁一人全揽了,两位创始人配合默契。艾伦在研发BASIC 语言和操作系统方面显示了充分的远见。正是对于技术上的敏感,艾伦才不断地向盖茨提出创办公司的要求,并一再鼓动盖茨退学创业。

因为艾伦的谦让性格使然,微软公司开办之初,盖茨在合作协定中获得了微软公司大部分的权益。在公司股份中,盖茨占60%,艾伦占40%。因为盖茨可以证明他在Basic 语言的最初开发中做了更多,而艾伦也认可这一点。不久以后,这种比例又进一步调整为64比36。但是,从股份的多少不能划分的是,盖茨和艾伦这个精干的创业团队,缺一不可。

史蒂夫·鲍尔默是盖茨在哈佛大学同一层宿舍楼的好朋友。1974年,18岁的鲍尔默在哈佛念二年级时,认识了同楼里一个瘦瘦的红头发学生盖茨。对数学、科学和拿破仑的激情使他们成了神交,鲍尔默和盖茨搬进同一个宿舍,起名为“雷电房”。

1980年,即盖茨创建微软的第六个年头,盖茨聘请小自己一岁的鲍尔默担任总裁个人助理,也就是他自己的助理。在盖茨的游艇上以5万美元的年薪和7%股份的合同聘用了鲍尔默。当时微软才16名员工。鲍尔默是第17位员工。鲍尔默成为微软第一位非技术的受聘者。从此,鲍尔默就开始了他在微软至今已长达23年的激动人心的创业生涯。

鲍尔默是早期微软公司中唯一的一个非技术出身的员工。他对计算机没有兴趣,也不具备基础技术知识。但他与盖茨不同的是,他善于社交。鲍尔默穿梭于哈佛的每一个角落,他似乎认识哈佛的每一个人。鲍尔默说话大嗓门,性格狂躁,这与性格偏内向的盖茨成为完美配合,那些与鲍尔默进行过谈判或是完全进行对抗的竞争对手,都了解他的强人作风。

鲍尔默是天生的激情派,他的管理秘诀,就是激情管理。激情管理,给人信任、激励和压力。无论是在公共场合发言,还是平时的会谈,或者给员工讲话,他总要时不时把一只攥紧的拳头在另一只手上不停地击打,并总以一种高昂的语调爆破出来。

鲍尔默的出现无疑为微软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与激情,而且他在管理方面的得心应手让盖茨终于得以从繁杂的管理状态中逃脱了出来,成为一名专职的程序员。此外,头脑敏锐的鲍尔默始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根据市场变化即时调整战略决策。鲍尔默总裁酝酿了一年,1998年底宣布了全盘改组方案,重组的结果是副总裁的位置减少了一半。而微软公司随之也再一次公布了创纪录的营业额和利润。

不难看出,盖茨成为世界首富靠的并不是运气,而是在创业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合伙人,通过与性格、能力互补的合伙人共同创业,盖茨将他的优势运用得恰到好处,用到了具有巨大财富的市场。这样搭档选择,创业中途决不会陡然夭折,而且创业成功的几率也增加了数倍。在互补的发展过程中,盖茨最终如愿以偿带上了软件帝国的皇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种性格都会与其他性格相遇和组合。然而,只有最佳的性格组合,才能发挥出各自的力量。我们如果把沙子、水泥和石头堆在一起,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这些东西是相互分隔的,它们只是混合物。但如果在这三样东西里加入水,搅拌成混凝土后,本质就会发生变化,它们之间就会实现充分的融合,坚不可摧。

因此,一种性格要想获得成功,还要注意与其他性格的配合和互补,使其相互取长补短,达到绝对的默契。

如果你不顾自己的个性特点,随意选择一个团队进入,你的结果可想而知。你或许碰巧会选对适合你的团队,但更多的时候,你不会那么幸运,你会为你的盲目付出代价。你在团队中没有任何快乐可言,你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也会遥遥无期。

性格内向的人如何为人处事

常常有一些朋友,一提起性格“内向”的人就会皱眉头。而许多性格内向的人,也常常为此而苦恼,认为自己缺乏适应环境的能力,唯恐自己会被环境所淘汰。

诚然,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应征工作、拓展业务、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等,是需要一些性格“外向”的人。但这并非指每一个人都必须如此才可以表现才能,才可以对群体对社会有益。可以这样讲,在群体中为了实现优势互补,往往还更需要性格内向的人呢!

《庄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个斗鸡师,对调教斗鸡很有心得,是个斗鸡名人。

有一次,周宣王派人送来一只鸡,希望他好好调教。10天过去了,宣王已无法再等待,就问他:“已经可以用了吗?”斗鸡师恭敬地答道:“还不可以,因为它过度虚张声势,只会逞强。”又过了10天,宣王又来询问。斗鸡师道:“还不行,它对其他鸡的声音和影子会突然摆起架势。”又过了10天,宣王再来催促,斗鸡师说:“还是不行,它一接近其他的鸡,就精神抖擞,使劲地瞪眼。”差不多又过了10天,宣王又来催促,斗鸡师回答道:

“现在可以了,即使听到其他鸡的叫声,它也不会表示任何反应,从远处看,简直就像一只木头做的鸡,全神贯注于一身,其他的鸡只要看一眼就会逃走,没有一只鸡胆敢面对它。”

现在,人们多把“呆若木鸡”用来比喻头脑不灵光或因恐惧、惊讶而发愣的人,多视为贬意。但我们若从这则寓意深刻的故事来看,其实不然,从斗鸡师训鸡的意图看,正是要使这只鸡达到“呆若木鸡”的“无我无敌”之最高境界。或许在日常商务活动中,您或他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当谈判桌的对面坐着一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对手时,我们并不会感觉到心理上有多大压力及对己方构成多大的威胁。但当面对的是一位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对手时,我们自己也会变得格外小心,因为我们较难判断对方的真实想法,“唯恐被抓住把柄”。因此,在商务交往中,这种理智的“木鸡”往往会显示出他无法替代的优势。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位美国总统在竞选时刻意由“外向”到“内向”的调整,您就会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不同性格,都有其自身的优势,我们很难评断什么是优或劣,或什么有用或无用。

在1960年美国总统的选举中,尼克松和肯尼迪是两位竞争激烈的对手,尼克松以现任副总统之职,在开始时占有强大的优势,但选举的结果却是肯尼迪获得胜利。据说尼克松的败北是由于他在四次辩论会上的方法错误,肯尼迪的辩论重点完全针对所有的“美国人”和美国的“未来”,给听众一种鲜明的内省印象;而尼克松的辩论则是攻击性的,只能给人留下不安定的阴影。这两种印象的不同,分出了这次总统大选的胜负。

1968年,尼克松再次出马竞选美国总统,他汲取上次失败的教训,为了彻底改变形象,所采取的对策之一就是“内向”战略。

这次选举,对尼克松来说,情势远比上次更艰难。首先,他必须在总统选举之前,打败洛克菲勒等强劲的对手,赢得共和党的提名。所以,尼克松在迈阿密的共和党大会中,尽量保持沉默稳重,表示对自己很有信心,意在给其他党员留下“尼克松强”的印象。他说话时,除了强调“法和秩序”以及“尽力达到最完美境地”外,绝口不提其他具体的策略,希望能借此完全的“内向战略”,给人信赖感,彻底改变他“败犬尼克松”的形象。他的战略成功了,不仅以微弱多数获得共和党的提名,且在总统大选中,大败民主党候选人,雪洗1960年的耻辱。

显然,尼克松总统并不是一位甘于沉默的人,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公众的需要”,他调整了自己的策略,以“外向”转型为“内向”,追求近似“木鸡”的效果,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

事实上,“内向”是一种可喜的内省性格。内向之人往往有一种优美的气质,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认知能力。而且,它也可说是一个人的情感比较内敛,是形成高雅风度的一种内在的力量,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尖锐的对立,使“真情实感”得以有机会出现。内向,是对自己内在生命的一种省察,和对外界人与事物的一种敏锐的感应,时常具有“旁观者清”的洞察力。可以这样说,“成功”二字并非仅局限于某种性格类型,世界上有一部分事情是需要外向性格的人去争取、去突破和完成;而有一部分事情也需要性格较内向的人来做,他们往往会做得更加深入而恒久。在一个较优秀的团队里,总是具备各种类型的人才及各种性格的人,以实现极为自然的优势互补,最终服务于团队目标。

敏感型的人得注意把握自己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总觉得自己不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到什么地方,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式,和什么人交往,总有人注意自己,老觉得自己成为了他人注意的焦点,议论的中心,咬耳朵的话题。这类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幻想着,有人在时刻批评他的行动,分析他的行为,研究他的衣着打扮,对他评头论足,他总以为有人在吹毛求疵地为难他。这种心理状态及情绪,就是所谓的敏感,也称为神经过敏。

神经过敏的人很容易对外界的一切做出过度敏锐的反应,他的神经末梢非常灵敏,就像含羞草一样,稍经外物的刺激,便立刻会将叶子卷起来。对于敏感的人,与之交往要十分留意、谨慎,小心触犯他们。稍微不恭的言行,都会立刻刺伤他脆弱的自尊心,而他一旦受到刺激,感受耻辱比其他人的反应更为灵敏和强烈。

一位年轻女子,从小生长在富裕的大家庭,后来父亲中途去世,家道败落,这位女子不得不工作以养活自己与年迈的母亲。昔日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小姐,今天却要做一个低等的速记员来谋生。昔日高傲自大,今天却清高不再,她的性格脆弱愈发神经过敏。每与衣着入时的女同事在一起时,她总以为这些俗气的女同事在嘲笑她的衣着,轻视她的存在,这位年轻女子为此局促不安,内心无比痛苦。虽然女同事并没有明说什么,可她们的脸上不是明明白白地写着嘛!一天,一个楞头青的男同事,问她为什么不去买几套流行的时装,这位女子再也忍不住了,她如针刺般痛苦,情不自禁地哭了。此后,她神经过敏愈发严重,她觉得再也不能忍受这种痛苦了,于是她买来一瓶安眠药,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真让人扼腕叹息。

事实上,当敏感者以为别人都在对他评头品足时,其实并没有人在注意他,人人都有自己从事的工作,可以说生活中仅有极少数的人围在那儿非议别人的长短。大多数的人,虽然表面上喜看热闹,脾气粗暴,行为粗鲁,但内心基本上都是善良的,对于周围的人,大多乐意援助,并非存心为难阻挠。所以大多数的神经过敏正如佛教用语“境由心生”,都是虚弱、纤柔、缺乏自信的内心所一厢情愿地想出来的,也就是说敏感者的病根在于自己。

虽然敏感并不会像自卑、忧虑等性格那样造成负面影响,但毕竟影响了一个人的完美,其负面影响会使一个人整日处于惴惴不安的情绪之中,经常顾忌别人怎么想,这样很难让自己放松,活得自在。敏感的人往往对痛苦的承受力较差,敏感的个性使他不敢、不能、不会大声说话,大胆做事,成为公众的核心,故而他在各个领域都比较难成功。

如果一个人确实存在神经过敏,不妨通过以下途径来克服这个弱点:

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从那种敏感的氛围中走出来。人不可能生活在自己的过去中,现实才是最最重要的,将昔日的那些都勇敢地忘记,脚踏实地地面对自己的新生活,调整自己,使角色转变早点实现。

调整心态,别老认为自己是人们关注的中心。有好多人很怕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闲话,看见三三两两的人在那儿指指划划,便不由得认为自己是别人谈话的资材。其实,人们谈的东西很广泛,即便是在非议你,又能伤害你几根毫毛呢?你完全可以不在乎,权且认为他们谈的是某电影明星的轶闻趣事,如果整天竖着耳朵倾听别人是不是在议论你,不仅自己会神经紧张兮兮,别人也会厌烦了你。

最好别活在他人的眼睛里。人生在世,当以对得起自己为第一要义,问心无愧即可,事事都要让别人满意,不仅你做不到,任何人都无法做到。敏感的人最好给自己订一些容易遵守的基本原则;诸如别问他人对你感觉如何、别关心他人议论你的衣着打扮,有什么问题最好自己想办法解决,别总是依赖别人,别看他人的眼色行事,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原则和社会的大原则,他人高不高兴关你什么事!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如果在乎别人,活在他人的非议中,那他恐怕早都发疯了!

多多进行社交活动,社会就是一座广大的学堂。也许刚开始时你担心,面红耳赤,说话紧张,老以为别人在笑话你,你几乎忍不住了;继而你碰的钉子多了,看的白眼、势利眼、有色眼多了,也许你就泰然处之,或许内心深处仍有一丝痛苦;最后,你经的风浪多了,看惯了人世的沧海桑田、世态炎凉、悲欢离合、人情冷暖,你就不会再神经过敏,你会像一个老手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游刃有余。

历史上但凡成功的人向来没有神经过敏的习惯,战国时纵横家的著名代表张仪,年轻时也曾浪荡过,被一伙混混给打了,张仪被众人及妻子笑话,可张仪却泰然自若地说:“视吾舌尚完好否?”只要他的舌头完好无缺,那他就可以去做说客策士,就可以纵横天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要是敏感的人恐怕早自杀了吧?!

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般人都愿意同和自己性格相近的人相处,这是无可非议的。一个人要和所有的人都成为亲密朋友,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实际的。但是,如果我们学会和各种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我们就能和更多的人相处得好,工作起来就能相互协调。

那么,怎样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呢?应该看到,既然别人与自己性格不同,他在待人接物方面,自然有许多方面与自己不一样。当我们看到了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后,不要觉得这也看不顺眼,那也看不惯,更不要讨厌和嫌弃别人。

要承认差别。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千差万别,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认识到这一点,看到不同性格的人,就不会强求别人处处和自己一样,就可能容忍相互间性格上的差别。

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性格不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往往也不同。要学会在不同之中,发现共同之处。比如,你若是一个性格平和的人,你给张三提意见,可能言辞不那么激烈,语气也比较委婉。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刚直倔强的人,他给张三提意见,可能单刀直入,语言尖锐,甚至可能转而批评你:说你给别人提意见转弯抹角,是钝刀割肉。这时候,如果你只看到那个直率的人开展批评的态度和方式跟你不一样,觉得他太鲁莽,太不讲情面,你可能就会感到跟他格格不入,合不来。如果你除了看到你们两人提意见时的方式不同以外,还看到他和你也一样,也是出于一片好心,真心帮助朋友。这样,你可能就不会觉得他粗鲁无情,而觉得他有难得的古道热肠,同时也不会计较他对你的批评。我们要是多看别人和自己之间的共同点,就容易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还要注意了解别人。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对一个人不了解,你和他在感情上就必然有距离。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往往跟他生活的时代、家庭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经历遭遇有关。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性格的时候,最好也要了解他的性格形成的原因。这样,你可能就会理解他、体谅他、帮助他,慢慢地你们相互间就会增进了解,甚至还可能成为好朋友。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要注意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由于对比明显,双方可能就会很快发现对方的长处和短处。发现了别人的短处之后,正确的态度是给别人指出来,帮助他。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每个人在思想上性格上都存在缺点,我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谁要寻找没有缺点的朋友,那他就会没有朋友。在和自己不同性格的人身上,更要注意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比如,急性子的人,要看到慢性子的人考虑问题时可能比较周全,特别在做某种需要耐心的工作时,他就很恰当。慢性子的人,要看到急性子的人做事往往不拖拉,很麻利。这样,大家不仅能够和睦相处,相互还会有所补益。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胸怀应该宽一些,气量应该大一些,应该提倡宽容。当然,我们说待人要宽容,不是不讲原则。应该尊重别人的兴趣和爱好,对别人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要能容得下。这样,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才容易相处。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还要注意讲究不同的方式方法。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跟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也要区别对待。这不是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世故圆滑,也不是那种逢场作戏的玩世不恭。我们说的待人有别,是要看到性格不同的人有他自身的特点,要针对这些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恰当态度。

也许有人会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自己的脾气改不了。的确,人的性格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性格也是不断发展,也会有所变化的。我们常常看到,有的人本来很脆弱,但是,经历了一些重大变故或意外打击以后,生活把他磨炼得坚强起来了。如果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我们是能够培养和锤炼出良好性格的。

诊断自己的行为习惯

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性格,好习惯可以影响你周围的人,可以主宰你的人生。关于习惯成就性格、主宰人生这种观点,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都提出过。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说的就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

牧师华理克在他的作品《目标驱动生活》中有这样的论述:性格其实就是习惯的总和,就是你习惯性的表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称:“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成功。”

习惯成就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很多成绩斐然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敢扬言,即使现在一败涂地,他们也能很快东山再起,就是因为他们养成的某种习惯锻造了他们的性格,而性格铸就了他们的成功。

如果你希望出类拔萃,也希望自己生活方式与众不同,那么,你必须明白一点:你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未来。

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人一生有多么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们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者处世。它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

有一个知名的理论叫木桶定律,也许,它可以从某一个角度向我们解释不良习惯对于人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木桶定律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对于人的发展同样如此,人的失败往往由于自己的某种坏习惯所致。

某地一家企业招工,报酬丰厚。应聘者皆是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5位佼佼者经过重重关卡,顺利到达最后一关。最后一关是总经理面试。年轻人在办公室等待总经理的面试。秘书进来说:“总经理临时有点急事,让你们等他10分钟。”秘书走后,几个年轻人立刻围住老板的办公桌,东翻翻,西看看。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宣布:“面试结束,很遗憾,你们都没有被录取。”

年轻人倍感迷惑:“面试还没开始呢!”总经理说:“刚才我不在时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本公司不能录取随便翻阅领导人文件的人。”年轻人全傻了。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一常识,更谈不上习惯养成。而这一不经意的行为致使他们丢掉了一个好工作。

还有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学生,教授让他一个人在实验室做实验。他一看实验室有电话,以为可以白打,谁也不会知道,一个小时内打了八分钟的电话给家里、给朋友。后来他被开除了。

类似这样的坏习惯,在很多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关键的一点是,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坏习惯在时刻阻碍着自己走向成功。他们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茫然不知,而此时恶果已酿成了,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这种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并且自身从未发觉到它的恶劣性,以至于在对自身命运意义重大的面试这一关上也不自觉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丧失了好机会。

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这种通过潜意识表现出来的自动化的行为,自己看不见,而别人却能看得见,即使发生的这种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但是一旦成了习惯,便身不由己,经常在不经意间铸成恶果。

习惯对人的命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而深远的。如果仔细分析古今中外所有功成名就的成功者,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有乐观、积极、有理想和抱负、敢做敢为、百折不挠、喜欢帮助别人、能与人充分合作、有创见而且自信、心态平和、情绪稳定、自尊自爱、忍让且有耐心、处事镇定沉着等良好的习惯。

相反地,所有的失败者身上则都弥漫着这样一些恶习:胸无大志、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悲观消极、动摇观望、推卸责任、依赖别人、胆小怕事、缺乏毅力、自暴自弃、反复无常、心浮气躁、贪婪嫉妒、常与人争吵,等等。

在人际关系上,能够处处获得善缘并且受人爱戴拥护的人,往往都有如下一些良好的习惯: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和蔼可亲、为人坦率、宽宏大量、慷慨仗义、诚恳待人、有同情心、能帮助别人解决痛苦和压力、能欣赏别人的成就等。

然而,那些经常陷于孤苦无助的人际关系里而不自知的人,则在待人处世上通常都有这样一些坏习惯:自私自利、独来独往、冷漠无情、待人粗暴、为人狡猾、心地狭窄、生性多疑、吝啬小气、喜欢报复、愤世嫉俗、嫉妒别人的成就、爱看别人的不幸和笑话、经常埋怨别人、盛气凌人、独裁霸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等。

人只有拥有良好的待人处世习惯,才会受人欢迎;当他遇到困难时,别人才愿意给予帮助。

不过,虽然习惯如此重要,但却常常容易被人们忽视。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很多人不仅没能养成有利的好习惯,反而形成了很多坏习惯。

应当看到,恶习往往都是由于疏忽或是偶然间的开玩笑而养成的,而这种行为却并不是自己所愿做的举动,甚至是自己根本不想做的举动。例如,某些演讲者常有一种令人发笑的口头禅,更多的人都有说话唾沫四溅的不良习惯。有些人一说话,便会两手不停地摩擦,或者是不住地搔头摸耳。

这些坏习惯都是不自觉的,而诸如此类不知不觉的举动,经过多次便“习惯成自然”。所以说,要想克服坏习惯,就应当尽量避免尝试“第一次”的冲动;而要养成好习惯,则应当学会经常重复。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是多次重复和日积月累的结果。这恰恰是养成有利于自己更好地走向成功的好习惯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必须看到,好习惯使人成功,坏习惯使人失败。无论是个人事业还是与人交往,习惯都有莫大的影响,决定着结果的好坏。正如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起初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

然而,对于人来说,养成坏习惯比养成好习惯要容易得多,因为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堕落。每个人都必须不断提醒自己:千万别让坏习惯支配自己,毁了一生的前程。

改掉拖延的坏习惯

对朋友交代的事要及时办,不要以为是朋友,他的事就无所谓,可以拖一拖,这会让朋友失望的。什么是朋友?就是你最先为他考虑的人,你拖延朋友,就是与这种精神相违背,就谈不上是真正的朋友。除非朋友对你说:“你可以先做别人的事,把我的事往后挪。”但即使这样,你还得不时地问一问朋友:“你的事该做吧?”并希望朋友给一个最后期限,这样才恰到好处。

不仅仅对朋友,对谁拖延都是一个不好的处世态度。凡事爱拖延,是一种恶习。拖延的恶习,往往让人失去生命中所追求的有价值的东西,使人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在无谓的浪费中贬值。

不以“太忙”为借口。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大部分人都是从早忙到晚,忙工作,忙吃饭,忙学习,忙爱情,忙玩,却不知所为为何,忙来忙去忙死了,却没有休闲的片刻工夫。忙则罢,而以忙为借口,把别人交待的事不办,把朋友的话丢到九霄云外,就会让人感到寒心了。

朋友打电话来有事找你,你不在,同事转告给你,叫你有空给朋友回电话,但你没有立即回电话,而是一天一天地向后拖延,直到有一天记起来,才打电话给朋友。朋友在电话里说,前几天正好有一笔生意介绍给你,一直等不到你,只好告吹了。你听后,一定追悔莫及。

在拖延中,使你错过了一次致富的机会。又有不少人写信给你,其中有一些必须立刻回答,但每次你都会自个儿想:“等一下吧,不急。”直等到信都找不到了,才开始懊悔。

此外,也有不少人请你设计一个策划方案,可是桌上尽管摆好了纸笔,面对电脑,却提不起劲来,而做起网上游戏却一头扎进去就出不来了,等到对方催促时,才开始胡乱地设计一份交差,这样的策划质量会让人满意吗?

把事情理出个轻重缓急来。想改变拖延习惯,你应该把事情理出一个轻重缓急来。昨天的事是昨天的事,今天的事不拖到明天。放着今天的事情不做,非得留到以后去做,其实在这个拖延中所耗去的时间和精力,就足以把今天的工作做好。更重要的是,你的拖延会使别人对你失去信任,说不定几次一拖,你就没有合作伙伴了,就没有愿意让人办事的朋友了,而到了你找别人办事时也就难了。所以拖延,实际上是很划不来的,但如果如写信一例,一收到来信就回复,或者发电子邮件,是很容易的事,但如果一再拖延,那些信就不容易回复了,即使回复了,可能也失去了作用。因此,许多大公司都规定,一切商业信函必须于当天回复,不能让这些信函拖到第二天,拖掉了公司的信誉。

已决定下的事要立即去做。人生在世,好机会往往稍纵即逝,有如昙花一现。如果当时不善加利用,错过之后就会后悔莫及。如果决定好了的事情拖延着不去做,往往会对自己的品格产生不良的影响。人人都能下决心做大事,但只有少数人能够以一贯之地去执行他的决心,也只有这少数人才是最后的成功者。

拖延这种坏习惯会使人懈怠、减弱人做事的能力。如果拖延的习惯不改掉,则一失事业发展的机会,二失美好的人缘,三失朋友情谊。想一想,还是不要拖延为好。

成为一个有时间观的人

处世成功者都有守时的习惯,一个约会常常迟到、付款常常延期的人,其信用度必定小得可怜。这样的人即使实际上是一个诚实的人,迟到和延期每每是出于其他的原因,但无论怎样的原因都不能成为理由,都无法弥补不准时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

要考虑到不守时的危害性。每次约会都准时的人,无形中也会增加自己的时间。拿破仑曾经说过,他之所以能战胜奥地利人,是由于奥地利人不知道5分钟的价值。而实际上,即使1分钟的不准时也会让自己遭遇一场不幸。兵贵神速,拖拖拉拉的军队必败无疑。汉朝张良授兵书的故事就喻示着“谁占有时间,谁就是胜者”的哲理。神秘老者约张良于某日凌晨于某座桥上相见,张良接连几次赶到那个地点的时候,老者已先于他待在那里,老者让张良回去,另约时间,直到张良在桥上等待老者的那一次,老者才把兵书授给了他。机会不会等待迟到的人。在为人处事中,你守时,也是守信。

1912年,李叔同的学生刘质平作了一首歌,去请教李叔同。李叔同看后说:“今晚8时35分,赴音乐教室,我有话讲。”到了晚上,下起大雪,刘质平准时赴约,但教室内外一片漆黑。刘质平以为老师误点,就在走廊上等候。10分钟后,教室内电灯大亮。开门后走出李叔同,只见他手持怀表,说:“相约无误,知你在室外久等,今日先回吧。”

原来,这是李叔同老师在考验学生是否守信和处事认真。刘质平过了此关,李叔同更加关爱起刘质平,每周单独辅导两次,还介绍他到美籍钢琴家鲍乃德夫人处学琴。不久,刘质平在李叔同的资助和鼓励下赴日本留学,后来成为一代音乐家和教育家。

守时的习惯,是一个人的优良的品质。它会给入带来成功的机会。

霍英东先生一贯非常守时。在他看来,不准时就是一种难以容忍的罪恶。有一次。霍英东先生与一个请求他帮忙的青年约好,某天上午的10点钟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见那位青年,然后陪那位青年去会见一家公司的总裁,应聘该公司的一个职位。到了这一天,那个青年比约定时间竟迟到了20分钟。所以,当那位青年到霍英东先生的办公室时,霍英东先生已经离开办公室,开会去了。过了几天。那个青年再去求见霍英东。霍英东问他那天为什么失约,谁知那个青年人回答道:“呀,霍先生,那天我是在10点20分钟来的!”

“但是,我们约定的时间是10点钟啊!”霍英东提醒他。

那个青年支支吾吾:“迟到一二十分钟,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吧?”

霍英东先生很严肃地对他说:“谁说没有关系?你要知道,能否准时赴约是一件极要紧的事情。就这件事来说,你因不能准时已失掉了拥有你所向往的那个职位的机会。因为就在那一天,那家公司已接洽了另一个人。而且我还要告诉你,你没有权利看轻我的20分钟时间,没有理由以为我白等你20分钟是不要紧的。老实告诉你。在那20分钟的时间中,我必须赴另外两个重要的约会,我也不能让别人白等。”

准时、准时、再准时,这就是恰到好处。已故的金融大亨摩根把每一分钟都看成是1000美元。许多年轻人处世经历少,吃亏也少,所以尚不知守时的重要,对于摩根每分钟是1000美元的话可以不以为然,但是想没想到,也许到了某一天,你就觉得自己的时间和摩根的时间一样值钱,甚至比他的更有价值。

守时的习惯也像其他的习惯一样,要早日加以训练。

纳尔逊侯爵曾经说过:“我的事业要归功于总是提早一刻钟的习惯。准时是国王的礼貌、绅士的品位和商人的必要习惯,是为人处事的规则。”

不可产生依赖的习惯

与人交往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制约性与依赖性,这些不属于友谊的范畴,只不过是习惯罢了,但深深地影响着你与他人的关系。如果你摆出控制者或依赖者的架势,你就不可能体会友谊的真正含义,你也不是一位真正的朋友。

健全的和不健全的友谊之间,有一条模糊不清的界限。有些人与朋友的关系恶化,令人失望或令人非常不满,他们难以区分健全的和不健全的友谊。

过分地依赖会损害你和朋友的关系。而且双方都不愉快。朋友并非父母,他们没有法定责任来指导和保护你,他们可以给你支持,但不可能包办代替你,你必须清楚,这只不过是朋友的本来状态。

你自己不能做决定,缺乏主见,就会使你受到朋友正确或错误的意见影响。为此,你应该立刻决定,摆脱对朋友的依赖。

有的人恰恰相反,他们盛气凌人,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总喜欢指手划脚,不管朋友的想法如何都要求朋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种做法为友谊的发展埋下了不祥的种子。

卡罗琳,是一位有三个孩子的年轻的母亲,她有一个女“主人”式的朋友。刚搬进一个居民区时,莉拉进入了卡罗琳的生活,她像只母鸡似的把卡罗琳呵护在翅膀下。不久后,卡罗琳发现,莉拉不仅是母鸡,还是山大王。“起初我挺喜欢她,”卡罗琳说,“我是她的特别好友,她要我干啥,我就干啥。有时我感到似乎受到她的压制,但我不知该怎么办,因为我的确喜欢她,希望与她保持朋友关系。可是现在我渐渐不愿意听从于她了。我感到了我们之间的平等正在被她所打破。她不断渗透自己的权力,把我变成了她可以自由调遣的人。”

莉拉感觉到了卡罗琳正在疏远自己,于是她意识到,如果她真想与卡罗琳或任何人交朋友的话,她应该学会与人平等相处,有来有往,互相帮助。也就是说要弄清自己必须干什么,并把它付诸实施。

如果你想对朋友说:“你应该”、“你不应该”、“你最好这么办”、“你必须这样”,那么你无疑是想控制朋友的生活,这种做法,会使朋友感到很不愉快,与你在一起有压抑感。

一个人试图进行控制,那么朋友间的平等就无从谈起。如果你是被控制者,不要认为有人为你操心一切是再好不过的了。控制你的朋友不是知心朋友,这一点你会感觉到。你一旦把自己从对方的操纵下解放出来,就会感到重新找回了自我,当对方在意你的时候,他就会修正自己的行为,来平等地看待你。为了恰到好处处理这一问题,我建议你在交友的时候,一开始就不可有依赖朋友的想法,从用商量的口气“帮我一下好吗?”,到最后会直接说:“你给我干一下。”你觉得无所谓,但是却打破了朋友间的平等,并且依赖朋友会使自己逐渐丧失积极生活的能力。

当朋友依赖你的时候,你要巧妙拒绝。帮助朋友是应该的,但不能把他的事全包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对方的依赖性的滋长,也有你的因素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