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人体能量的储存与发放

生物是由自然界活质构成,具有生长、发育、繁殖等能力的活性物体。生物能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在生物界中的人类,是人的总称,是能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生存的高等动物。人类在地球上属于动物生物的一大类,动物多以有机物为食料,有神经,有感觉,能运动,上述是科学界对人类和人的定义。从这个角度来加深对自我的了解认识,如果一个抱认真态度来练拳的习武者,不从这个角度来了解自我,首先就违背了“知己知彼”的古训原则。研学养生者,必须要了解人的生存之道,从生命活动的关键之处入手,因为只要生命活动在继续,人体自身每时每刻都在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来维持。一但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过程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就是个体的死亡,如果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失常,也会导致疾病或死亡。人类生命、生存的首要的功能是以下两点:一是个体保存功能,包括饮食、呼吸、各器官的正常活动和新陈代谢,与外界进行正常的物质交换(这与养生有关);而防御、自卫的个体保存功能的目的是不受外界的侵害(这与技击有关);二是种族保存功能,如生殖行为、繁衍、哺育后代等,但最为重要的是个体保存功能,而且每个个体优劣和差异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存在功能的质的问题。我们还必须从另一个角度明确地认识这种不同的后果是至关重要的,而人的体质、性格、免疫能力、身材、体形、体能、寿命的长短以及个体的自卫搏击能力,发育的不同和差异,在人类繁衍的长期进化中,每个个体的遗传基因DNA的不同,取决于父母的DNA对子女的遗传基因里染色体的组合,所以必然出现个体的不同差异,这是先天遗传下来染色体基因的不同因素形成的,但在人的后天生长、发育和生存的过程中,内在条件和外界条件也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影响和改变先天的上述差异和减缓不良因素影响和特点。这是通过后天人为活动的客观条件改变先天差异、特微的效果、这当中就包含了两方面的问题:(1)如果后天的人努力和客观条件是优质的、正确的、有利于人的生存的,其效果当然是向好的方向发展;(2)如果后天的人为努力和客观条件都不利于人的健康、长寿、生存、自卫和不利于个体向好的方向发展,必然要向不利的坏的方向发展,这两个发展方向的不同,来源于人为努力和人与客观条件相处的环境和谐与否,这是个体选择发展方向的正确或不正确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在拳学理论认识上,在选练具体功法和所处外界客观环境条件必须要正确,否则无论是养生或技击,其练用的效果将会与个体追求的良好愿望相反,所以科学、正确,就是真理,光凭热情和努力是不够的,在认识的过程中必须提高到理论的水平,方能真正了解其中的真谛。

大成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确定的理论和功法,我认为是有正确道理和科学根据的。大成拳是以站桩功为开始练功的首选基础功法,所以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明确写有“欲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和“练到老站到老”的大成拳格言。这是大成拳恢复古原始的练用手段,是从根本上找到拳学追求养生和技击最佳效果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更好的解决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明确解决能量交换作用的顺利进行,来增强生命活动的功能问题。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在长期拳学实践中寻求和摸索的关键,过去很少有人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根据本人44年研究大成拳的体认和50多年习练中国武术及40年国内外传授武术的经验,结合与拳学相关的现代周边多种学科的学术研究、实践,于1997年从拳学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结合现代拳学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在国外演讲、教学和一些刊物上讲述,发表的一些个人的体会和新的观点,经总结在此做概括的介绍。

人的生存、生命和生活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即是能量交换的过程。而能量交换的优、劣关键是质的问题,如果优质其结果自然是更为优秀,如是劣质则是低劣,所以养生、技击的效果如何,必然与这种能量交换功能的质的好坏相关,而能量交换包含着以下几大主要方面:(1)能量的摄入;(2)能量的吸收;(3)能量的储备; (4)能量的发放;(5)能量的消耗;(6)合理的使用能量等几方面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人的个体生存,活动过程的新陈代谢问题的根本所在。

这个意义上讲,怎样正确合理地解决能量的吸收和储备问题,是首要的课题,因为能量的摄入和吸收储备是解决能量交换质的根本,那么在此之前还要了解什么是形成能的物质,而它包括的面是极广的,如生物体必须的原始元素物质硫S、钙Ca、镁Mg、铁Fe、氮N、磷P、钾K、碳C、氢H、氧O等和许多微量元素及多种元素合成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的来自食物,有的来自水,有的来自空气,存在于物质三态中。首先是通过饮食(吃喝)和呼吸来摄入,如果没有上述元素的摄入、吸收、供给参与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人就不能生存,这是人们一般能认识到的。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还有很多不来自饮食和呼吸的能源,人体也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光能,在人体对钙Ca摄入后的吸收要通过维生素D的参与,但如果没有太阳光对人体直射和辐射的参与过程,再吃更多的钙片和维生素D,增加大量的摄入也不能被人体有效的吸收,人就会形成缺钙症,使个体机能出现失常。又如磁能,人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地球生物,人类在地球地心吸引和地球磁场的磁环境中生存,地球内核是炽热的岩浆,表层是水、土、岩石,外层是对流层的空气,再外层是平流层臭氧层,在平流层外是以南北两极为极点地球磁场层。在10000米左右的高空,空气的温度为摄氏零下45度,空气也极为稀薄,但还是在地球磁能范围之内。而再往外则不在地球磁能的范围之内,形成只有宇宙电磁波和宇宙粒子射入地球的环境,如果宇航员在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上就要用设备补给氧气或空气以供生存,而宇航员在高空脱离了地球磁场,就形成了失重状态,可以在空中飘浮。如果宇航员长时间工作,生活在太空仓的无磁能的环境中,人体会因失重而出现新陈代谢、能量吸收转化、血循环、睡眠、内外分泌失调等很多不正常的失调和免疫功能下降现象,出现体力不支等诸多不正常状态。所以宇航员从太空的失重环境中返回地球大地之后,尤如得了一场大病,必须长期治疗、休养方能恢复体力,这也说明磁能对人体的重要。又如热能,人是恒温生物,正常体温应保持在36益~37益之间,保持正常适度的外界温度和保持自身正常体温,及提高自身体温调整的能力,否则人就会生病。

人体体温也来自红外线为热能外界的来源,而热能的传播只有三种形式:(1)传导,是与热能直接接触过程;(2)辐射,如太阳光照;(3)对流,如空气的温度对流。而人体自身的热是能量物质在体内氧化和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所以热能是人生存至关重要的。再如电能包括电磁波,现代科学早已确认,生物电在人体生命、生存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生理学称为生物电流。生物体的神经活动和肌肉运动等都伴随着很微弱的电流和电位变化,如皮肤电流和心脏电流等,近年多用电波导入人体和外皮进行疾病的治疗。生理学将兴奋在同一细胞内的扩布称为传导,而兴奋由一细胞传至另一细胞的过程,称为传递。运动神经纤维末稍的传递在生理学上通过终极电位阈值的变化形成乙酰胆碱(Ach)敏感受体化学递质,在电位变化中形成导致肌肉的收缩而出现动作。这个阈值必需在50毫伏时才能出现。人的生命活动除物质的参与外必须有电能从中加以配合方能完成,所以电能也是个体所必须的。还有空气,空气不是单纯的氧O2,纯氧气固然在救助病人时有时是必须的,人呼吸中以摄取和吸收氧为主,这也是普遍的道理。有时必需加大氧的供给量,来平衡人体所需。但千万不要以为氧是人必须的唯一气体,而把氧和空气等同视之。我在20年前在北京养生科学研究所任副所长时,到中医针灸学院与该院气功研究生导师焦国瑞先生(焦国瑞先生曾师从王芗斋先生练站桩功法)处,焦国瑞先生看到我写的论文《空气与氧气对人体养生的利弊》一文,深为赞同,并在文稿前页写下留言。我回到北京养生科学研究所所长李泽民(李泽民先生为砭石疗法的传人,为养生家)家时,正值海灯法师在李泽民先生家(海灯法师时任北京养生科学研究所顾问),海灯法师与我相识时间较长,每在一起谈论佛、道和拳学功法方面的有关问题,李所长和海灯法师问及《空气和氧气对人体养生方面的利弊》论文内容,知道是针对有人认为正常人长期吸纯氧气比吸空气对身体健康有益,提倡练气功和武术功法时应吸纯氧气论点,论文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对上述论点进行批驳。海灯法师当即说:“这些人对养生学是外行!应该纠正,以免这类戕生运动危害众生!10年前曾有个健康中年人,因吸纯氧练功,不到半年就炼出病来了。后来找到我,我叫他不加氧气,只要空气新鲜。在空气中练功,不到半个月就脸面红光,万病皆无”。从这个实例也可证实,空气中不光是氧还包含各种气态物质,空气是氧和多种气态元素的混合物,其中有很多是人类必须从中摄入吸收的对人体有利的微量元素。在人体肌能和生存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是所需比例不如氧占的比例大而已,均为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物质。当然,这不表明否定氧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只是纯氧气因不含其它有利气体元素。如人体长期不摄入吸收空气,人体所需各种气体元素比例就会形成失调肯定危害人体健康。所以摄入充足、新鲜、无污染的空气是人体吸收空气物质能的最佳选择。

实际练功时,正确加大空气的摄入量也等于增加了氧的摄入量。诸如上述,还有很多物质,在人的生命生存、活动过程中,共同参与,才能保障生命的存在和完成生存活动,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必须从与生命之间至关重要的一切入手,才能解决好生命生存质的优劣问题。如何提高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交换功能,增加物质能量的摄入和吸收量的问题是研求拳学的关键,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载有“吐纳灵源”、“铭心究理性”、“呼吸长静细”、“洪炉大冶身,陶熔物不计”、“反婴寻天籁”、“造化能尔善养吾浩气”和“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养,统而言之,使人体与大气相结合,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为体,养成神圆、力方、形屈、意直、虚实无定,练成触觉活力之本能,以言其体,则无力不具,以言其用则有感即应”。在《站桩功(初稿)》中写有:站桩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功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篇》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掣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筋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但千百年来,这种方法只是被人们当做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根据站桩中刚柔、虚实、动静、松紧错综为用的原理和功用,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练功体验,创造了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用于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功法——站桩功。

大成拳是以大成拳站桩功为主的、基础的训练来达到调节体质、恢复本能和增长功力三大功效的练用目的的,在练用过程中同时增进与外界的合理的物质交换,按一定的间架结构要求配合神意活动训练,以达更有效的摄入、吸收储存能量的目的。

在形体锻炼中,由静到松,使人体的肌肉、骨髓内部器官,均达到放松自然的状态,在神、意的作用下,激活和促进生理学上称为有管腺的外分泌腺的分泌物的能力提高,自然调节的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如汗腺、消化腺、消化腺的胃液、胆液等等的正常量;从功能上,进一步有助于食物的分解,和各种营养养分物质的吸收功能,同时内分泌腺的功能也能达到最佳状态,而促使各个腺体功能得到最佳调节,和提高机能和功效,在人体中发挥更为有利的良性作用,这些功能在人体中的作用如下,内分泌腺在生理上称无管腺,其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被输送到全身,由分泌腺所分泌的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一、激素

人体的内分泌腺包括脑垂体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性腺。脑垂体分泌的激素是多功能的,对肌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及其它一些内分泌腺有调节作用,人体内有一些组织器官也能分泌激素,由神经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激素,称为神经激素,肾脏能分泌肾素,红细胞生成酶、胃肠道能分泌胃泌素,促胰液素等,另如胸腺、松果体也有分泌功能,内分泌系统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机能调节系统,内分泌所分泌的激素是通过血液的循环起作用的,属于液体性调节,激素是高效能的活性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虽少,但作用大。人体内分泌激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的激素具有相互增强的作用,有的激素却具有相互抵抗的作用,有的激素具有允许作用,也就是对某些组织细胞并无直接引起某种生理效应的抵抗作用,但它的存在,却为其它激素引起该种生理效应创造条件。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1)甲状腺素能促进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能加速绝大部分组织细胞的氧化过程,促进物质的分解代谢,使肌体耗氧量与产热量增加,以至基础代谢率(BMR)升高,起调节作用。(2)甲状腺素能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特别是骨骼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长发育。生理剂量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并促进组织分化成熟。(3)甲状腺激素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甲状旁腺分泌的激素为甲状旁腺素(PTH),它是一种蛋白质。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人体的钙、磷代谢,能使血钙升高,血磷降低。它可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促进肠道吸收钙,加强溶骨过程。在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共同调节下血钙浓度便能稳定于适宜水平。

胰岛素是调节机体各种营养物质代谢的重要激素之一,主要是促进糖、脂肪的贮存、调节糖代谢、促进蛋白质、核酸的合成、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增强进入脂肪组织的葡萄糖合成脂肪,并使脂肪的分解减少,对脂肪代谢进行调节,对蛋白质代谢进行调节。胰岛素进入细胞有利于组织细胞再生和修复。

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属类固醇物质。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是肾上腺与去甲肾上腺素。它们都是酪氨酸衍生的胺类。

(1)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强加快,增加心输血量,使心冠状动脉、骨骼肌及肝脏血管舒张。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是使血管收缩,故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2)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均能使胃肠、胆囊、支气管、膀胱的平滑肌舒张,也能使瞳孔开大肌和竖毛肌收缩。

(3)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均能增加组织耗氧量,使机体产热增加。

神经系统在肌体中的功能作用必须有元素物质的合成物的参与方能进行,例如后神经元的兴奋,会直接引起效应器官的兴奋或抑制作用。如同中枢的突触传递一样,也是靠神经末梢释放递质来实现的。

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化学递质,在生理学上称为外周递质,一类是兴奋时释放乙酰胆硷,称为胆硷能纤维;另一类是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其中胆硷能纤维多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纤维。而胆硷能受体引起支气管平滑肌、胃肠道平滑肌、逼尿肌与瞳孔括约肌收缩、消化腺分泌、汗腺分泌与骨骼肌血管舒张等,也可促使骨骼肌兴奋和节后神经元兴奋。

上述功用的提高,除使肌体与外界和肌体内部的代谢功能增加外,肾上腺分泌激素的分泌又能在形体不动的体能极少消耗的条件下使心跳加强、加快,增加心输血量,加大血液的流速和供给量。在站桩功训练时,人体在正确的掌握站桩功的要领后,根据多次专业性科学测算,血液常规检查数据对照比较有明显的改善,以1小时站桩测定,站桩1小时后,较站桩前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红血球最多能增加52万左右,白血球最多能增加3650左右,血红蛋白最多能增加3.2克左右。

二、血液

红血球和白血球在生理学上统称为血细胞。血液在人体生命功能是极为重要的,其功能如下:

1. 血液的功能

(1)血液是体内运输工具,载运着体内各种物质,其中有营养物质、代谢物质、氧、二氧化碳、水分和无机盐等,保证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2)血液是体内的一种联媒介。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以及其它具有生理作用的化学物质,均由血液运送到各器官组织发挥作用。这种联系方式在生理学上称为“体液性联系”。

(3)血液具有防御功能。血浆中含有各种免疫物质,如抗毒素、溶菌素等,能够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从而使机体免于发生传染性疾病。血液中的白细胞(粒细胞)能够吞噬外来的微生物和机体内的坏死组织。血小板在血管损伤而出血时,能大量粘着于血管破损处,形成血小板血栓,防止继续出血。这些都表明血液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4)血液有维持酸碱度相对恒定的功能。血浆中的蛋白质、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以及血浆中碳酸氢钠与碳酸等,均具有抗酸或抗碱作用,能保持血液中PH值在一定范围之内。

2. 体液

体液是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约占成人体重60%。按其所在部位,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1)存在于细胞内的叫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

(2)存在于各细胞间隙的叫组织间液或细胞间液,它包括淋巴液和脑脊髓液等,约占体重的15%。

(3)血浆约占体重的5%。

所以人体内氧和二氧化碳及营养物质的运载和输送能力如何,可直接影响到氧的吸收量和营养物质在人体的吸收量。这些物质在人体中均以能量和维持生命活动、调整的作用而存在。良性有效的效果正常与否是人体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目的核心所在。大成拳也不例外,其核心即是生命科学。

大成拳桩功(养生桩、技击桩)均要求呼吸静、长、细的腹式呼吸,是人类呼吸形式中最为深沉的自然呼吸方式,是本能呼吸,如人在睡眠时,为腹式呼吸,由于腹式呼吸,呼吸量大,呼吸过程间隔时间长,所以能更有利于空气在肺中的停留时间,以加大肺和呼吸系统在氧气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废气的排出,有更为充足的氧气和空气中的其它对人体有利元素,为人体所吸收。一般正常人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为18次,而练站桩功时,由于身体在静态中,在呼吸静、长、细的原则下训练,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应在10次以下,随着站桩功的训练要领的逐渐掌握,长期训练者每分钟呼吸次数为3次以下,每分钟呼吸次数的减少,这是练功中的非常正常现象,是因为呼吸量的加大和人体气体交换功能更趋于合理所产生的必然现象。这证明人体所需的氧在体内的储备的增加和肌体在练功时体能消耗的下降,更有利于人体微循环的物质吸收的速度,功效和增加吸收量,也说明良好正确的练功过程中,合理人体气体交换功能和新陈代谢过程,更为自然化和本能化合理性的结果。所以练功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渐渐出现体力加强,精力充沛,不易疲劳,睡眠良好等良性效果,这与练气功所追求的目的是相似的。从理论上讲,大成拳功法在呼吸方面是静中练用,以储备蓄能为主的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消耗支出少、吸收储能多,不同于西方体育加大运动量,增加消耗能量,加大肺活量来补充人体供氧不足的胸式呼吸的无氧运动锻炼,所以更有益于肌体的温养,能量的积蓄和返朴自然的原则,所以西方体育练举重、短跑、拳击的运动员,平均寿命与练中国武术养生功和气功的习练者相比,寿命是非常短的,有的青壮年时就过早的去世了。从理论上讲超出人体能承受的过激、过大的运动量与适当合理的人体能承受的储能运动在概念上和实际效果上,对肌体的利弊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大成拳的桩功功法是静中求松、松中求整、松中求紧、松紧结合的练用过程,练功时以松静为主,不以加大活动量的体能消耗为主,所以大成拳练功时是促进肌体的微循环功能,以恢复人体的自然状态为目的练功形式,而西方体育、中国的某些体育运动和健身功法是以加大心压,加大心跳次数,以单纯增加血液流速和流量为主的运动,由于过于追求血流量,流速的心压循环,而使正常的血液微循环受到制约,使肌体各器官的血液能量物质在没有得到通过毛细血管到细胞进行渗透微循环的氧与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与废物的交换过程就又从动、静脉血管的旁支循环中,又从动脉回流到静脉血管返回到心脏中,大部分应渗透到器官和肌体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还停留在血细胞中,没能被吸收,器官和肌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有害物质也没能被血细胞输送到静脉中,不能在代谢过程中排出体外,这就使得人体的代谢功能不能正常运转,这对肌体是极为有害的,而人体在正常掌握站桩功法练用时,其血流量流速为最佳态,在肌体的松静过程中,有利于血液的微循环过程的进行,所以氧和营养物质能充分输送到各个器官中,而二氧化碳和代谢过程中的废物和应从肌体内排出的有害物质,能彻底地由血液从静脉中带出,顺利的排出体外。从生理学和解剖学上,大成拳功法的正常过程就是这样的。

血浆、组织间液和细胞这三部分体液,即是彼此隔开,而又相互联系。这三者之间,隔着一层细胞膜,膜内外的水分和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透过管壁而进行相互交换。

在上述三部分体液中,血浆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由于毛细血管是遍布全身各处,可于机体各个器官的组织间液交换物质,并进而与细胞内液交换物质;另一方面,又可通过胃、肠、肺、肾、皮肤等和外界交换物质。因此,血液,特别是血浆的成分,既反映交换情况,又反映了机体组织代谢及各部分体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情况。而血浆的免疫作用,来源于血浆中的r—球蛋白(或称丙种球蛋白),几乎都是抗体,它们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抗原如细菌,免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因此,这种具有免疫作用的球蛋白又称为免疫球蛋白(简写Iζ)。如果免疫球蛋白含量不足,则机体的抗病能力降低。

心脏和血管互相串联构成一个基本上密闭的管道系统。心脏舒缩推动血液在管道内循环流动,并通过细胞间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3. 血管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大类

(1)动脉是将血液输送到各组织的血管。主动脉和大动脉是承受心脏射血的部分。动脉反复分支为小动脉分支,口径逐渐变细。而微动脉大多数内径为20~30微米。

(2)毛细血管数量多,口径极细,一般为8~10微米,管壁薄,血流速度慢,又深入于各组织细胞间,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地方,在生理学上又称为交换血管。

(3)静脉是血液由各组织器官回流到心脏的管道,这部分血管容量大,在通常情况下,机体全部循环血量60~70%存在于静脉和小静脉中。

三、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它是血液循环系统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部分。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物质交换,即向各组织细胞运送养料和带走组织细胞的代谢物质。

1. 微循环的组织和血流通路

微循环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七个部分组成。而微循环的血液从微动脉流向微静脉可通过三条途径:

(1)迂回通路

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而回到微静脉。这一通路称迂回通路。因为真毛细血管管壁薄,迂回曲折,相互交错成网,穿插于细胞间隙,血液缓慢充经路时,血液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充分,所以这一条通路在生理学上又称为“营养通路”。在安静时一般情况下大约有20%真毛细血管处于开放状态,而无血流通过仅有血浆通过。

(2)直接通路

血液经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而回到微静脉贯通的直路,承受较大的血流压力,所以一般是经常开放的,但血流迅速,在物质交换上意义不大,它主要是使部分心输出量能够及时通过微循环系统流回心脏,流经微循环的大部分血量经此通路回心脏。

(3)动——静脉短路

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回到微静脉。是动脉与静脉之间的一种“短路”,故这一条通路叫做“动——静脉短路”。血液经此通路时,完全不进行物质交换,所以这条通路在生理学上又称为“非营养通路”。在一般情况下,这一通路常处于封闭状态,在皮肤微循环中动静脉吻合较多,通路开放后使皮肤血流量增加,可促进皮肤散热,所以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2. 微循环的机能

从机能上看,微循环可分为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和容量血管三部分。

微动脉与后微动脉是微循环的阻力血管,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可改变血管的舒缩状态,因此能调节组织的血液灌流。其舒缩决定真毛细血管网血量和血流分配,可看作微循环的“闸门”。

真毛细血管是交换血管,其次是通血毛细血管。它们具有以下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

(1)毛细血管分布在组织细胞周围,特别是真毛细血管分支互相交通,形成毛细血管网,与组织接触面积大,是血流和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管壁薄,只有一层内皮细胞组成,细胞之间由粘合质充填。内皮细胞和粘合质都具有通透性,因此,二氧化碳、氧气、水和晶体物质的分子极易透过毛细血管壁互相交换,小分子蛋白质也可透过。白细胞可借变形运动从细胞间隙穿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在生理与病理的情况下,可以有很大变化,如PH降低、温度升高、钙盐过少、缺氧、某些毒素及组织胺的作用,都可提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3)毛细血管的血流缓慢,每秒只有0.3~0.7毫米。

(4)毛细血管的血压随着微动脉的舒缩而不同,微动脉收缩,阻碍血液流入毛细血管,毛细血管血压下降;微动脉舒张时则相反。

上述特点决定了真毛细血管为微循环的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的功能除进行物质交换外,由于它的容量大(总长度约占全身血管总长度的90%以上)。因此,对调节静脉回流具有一定作用。

3. 影响微循环的因素

微动脉与微静脉均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但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均无直接的神经支配,其平滑肌的舒缩却受体液性物质的调节。一般全身性体液因素的缩血管活性物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使之收缩,而局部代谢产物是舒血管物质,如乳酸、一氧化碳、组织胺、缓激肽和核甘酸等,使之舒张。

从生理学、解剖学的知识不难理解,人体正确的血循环通路与微循环机能只有得到恢复、促进和加强,人体内部才能发生质的变化,才能积蓄能量。在大成拳科学的拳学理论指导下的功法练用过程,就是人体科学的储存能量和发放能量的过程,其中以储存能量为主,发放能量为辅,这样才能达到优质的肌体储能和发放效果。能量物质的积蓄和充足的补充,是能量运用和能量发放的先决条件。除此以外,当然还有许多有关人体能量的吸收、储蓄和正常发放方面的知识,在此从略。在大成拳功法练用过程中,能量的储备和发放,及正确运用将结合具体功法进行介绍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