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会计信息系统
第1章 会计信息化导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3)了解手工会计数据处理与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特性
(4)了解会计软件的发展
1.1 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指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广义的会计信息化是指与实现会计工作信息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企业实施与维护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制度建设等。
会计信息化的中心工作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由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会计软件、会计数据、会计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等组成的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它是以提供会计信息为目的的信息系统,是面向会计信息处理和会计管理活动的系统,是采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及传送,完成会计反映、控制职能的系统。
会计的反映(核算)职能体现为对信息的某种作用,会计反映职能的各项活动对信息的作用如图1-1所示。
图1-1 会计反映职能的各项活动对信息的作用
在整个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处于核心的地位,从会计信息的收集、会计信息的处理到会计信息的输出,最终传递给决策者和使用者,都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对会计活动的管理与控制。
1.会计信息的收集
会计信息是指按一定的要求加工处理后的会计数据。只有将会计数据经过加工生成会计信息后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为管理者所用。会计信息的获得,不是一个信息的单向运动过程,还包括信息的反馈,即将系统所获得的会计信息用于管理。
会计信息的收集,实际上是根据会计工作的目的汇集原始会计数据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的会计信息收集已成为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会计信息收集不再局限于会计核算,而更多趋向于会计管理、决策等多个方面。
2.会计信息的处理
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处理发展到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处理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课题,在推动会计自身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也促进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现代会计信息处理是指应用信息技术对会计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替代部分在手工环境下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现代会计信息处理不仅引起了会计系统内在的变化,强化了系统的职能,还提高了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现代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见表1-1。
表1-1 现代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
续表
3.会计信息的输出
一个完整的会计处理系统,不仅需要有灵活、方便、正确的输入方式和功能齐全的数据处理功能,还必须提供一个完善、方便的输出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方式包括显示输出、打印输出和文件输出。显示输出的特点是,速度快、成本低,但输出的会计数据的应用者局限于会计信息系统内部,不易交流。打印输出的特点是,速度慢、成本高,适用于输出必须打印的情况。文件输出的特点是,速度快、成本较低,易于转换,但不直观,存储介质易受损坏,安全性较差。
随着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会计数据的表现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同时,随着对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接口的标准化,文件输出将越来越重要。没有必要打印的内容,如原始凭证、大多数记账凭证、会计账簿等,可以以文件形式存储在存储介质中,需要时可调用会计软件的显示输出功能进行查询。
1.2 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信息技术是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统称。信息技术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其作用和目的如图1-2所示。
图1-2 信息技术的作用和目的
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及其迅速发展,使得会计系统成为一个全新的、对会计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和存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许多在手工程序中无法解决或者相当烦琐的会计问题在计算机环境中迎刃而解。同时,信息技术也给会计学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数据处理工具和信息载体的巨大变革上,还表现在对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理论等方面的巨大冲击与挑战。
1.会计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信息技术在非会计领域的成功应用,企业数据库的不断完善,都使得会计行业面临重大挑战。目前会计工作的流程与数据处理是基于手工处理环境的,会计数据单调、反映面窄,传统会计报表简单,详尽性、及时性差,会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管理人员的需要。会计系统如果不根据企业管理发展的需要重新整合,那么会计工作将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
2.会计学向边缘学科发展
我国著名的已故会计学家杨纪琬先生曾预言:“在IT环境下,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逐步向边缘学科转化。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其内容将不断地扩大、延伸,其独立性相对地缩小,而更体现出它与其他经济管理学科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会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带有社会性和技术性,由于信息技术可以跨越时空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输出,因此信息技术对会计学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3.会计职能的发展与变革
会计职能是会计目标的具体化,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控制。信息技术对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从会计反映职能上看,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由于计算机处理环境的网络化和电子交易形式的出现,因此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已成为必然。在这种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中,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都能自动地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采集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进行实时反映。
从会计控制职能上看,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实时自动处理,因此,会计的监督和参与经营决策职能将显得更为重要。会计监督职能主要包括监督自动处理系统的过程和结果,监督国家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通过网络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远程和实时监控。会计的参与经营决策的职能主要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功能强大的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来实现。
4.对会计理论体系的重大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等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的影响表现见表1-2。
表1-2 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续表
续表
5.对会计实务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会计人员的处理工具和手段。由于大量的会计反映(核算)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处理,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从事中记账算账、事后报账转向事先预测和规划,事中监督控制,事后分析、决策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会计语言和企业会计文化将发生质的变化。会计语言中的一些核心词汇(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的作用将逐渐淡化。
由于企业管理全面信息化的实现,使会计信息源和信息表示结构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即会计工作中的最终信息将直接来源于各种业务过程,记账凭证作为手工环境下重要实体的作用将逐步淡化直至消亡。
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各级管理者和投资者可以实时地通过企业网站访问存储于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共享信息。因此,代替凭证、账簿、报表的将是原始信息、操作信息、分析决策信息等;而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处理、加工、打印等,将代替传统会计中的制作凭证、记账、结账、出报表等环节。
会计实务的重点将由原来的编制凭证、记账、结账、编制报表等,转向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和查询信息等。
6.会计观念需要不断创新和思考
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或继承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规则,而应积极主动地迎接未来的挑战。现在的社会经济环境、企业组织方式、企业规模等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会计行业对如何提供信息需要有更加创新的视角。
企业除了追求营业利润外,更多的是要关注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情况,以及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知识经济拓展了企业经济资源的范围,使企业资源趋于多元化。人力资源将成为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企业所拥有及控制,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效益。因此,会计工作必须树立增值观念,将增值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定期编制增值表,反映企业增值的情况及其在企业内外各受益主体之间的分配情况。而资产应当包括人力资产和物力资产两部分。
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明显加大,因此,会计工作还要树立风险观念。
会计工作既是一种生成信息、供应信息的工作,也是一种利用信息参与管理的工作。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也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大企业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如何推进会计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管理创新,正成为财会人员面临的挑战。
7.信息技术将推动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
目前国内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用于处理已发生的会计业务的,反映和提供已完成的经营活动的信息。然而,现代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瞬时性,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需要依靠科学预测来做出决策,而管理者的决策方式已从经验决策方式转向科学决策方式,应加强智能型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会计决策支持系统是通过综合应用运筹学、管理学、会计学、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系统论和决策理论等多门学科构建的。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系统将向模拟人的智力方向发展。系统将会有听觉、视觉、触觉等功能,能模拟人的思维推理能力,具有思考、推理和自动适应环境变化的功能。专用会计信息系统将向通用会计信息系统发展,会计信息系统将是一个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因此,企业集团可以利用数据库与网络,建立跨会计主体和跨地域的集团内部会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大集中、管理大集权”的目标,与会计工作方法的创新相适应。
1.3 会计数据处理技术
会计数据处理技术是指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和传输等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
1.3.1 会计数据处理的特点
会计数据处理的特点见表1-3。
表1-3 会计数据处理的特点
1.3.2 手工会计数据处理
手工会计数据处理主要由人工进行会计数据的收集、分类、汇总与计算。
手工会计数据处理的优点在于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可靠性。由于某种需要,会计业务的处理方式、程序需要调整变化时,在手工方式下比较易于进行调整;在日常的业务处理过程中出现例外事件时,可以及时灵活地进行相应的处理;会计业务的正常处理不会因为计算机系统的原因而完全中止。
手工会计数据处理的缺点表现为两低一高,即低速度、低效率及高差错率。
手工会计数据处理的技术特性见表1-4。
表1-4 手工会计数据处理的技术特性
1.3.3 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
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会计数据处理。
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技术特性见表1-5。
表1-5 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技术特性
续表
1.3.4 手工会计数据处理与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比较
手工会计数据处理与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比较如表1-6所示。
表1-6 手工会计数据处理与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比较
续表
1.3.5 会计软件在我国发展的历史
计算机在我国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会计软件的发展主要分为5个阶段。
1.1979—1988年:定点开发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我国理论界开始研究计算机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应用,并逐步建立起会计软件理论结构模型。随后,部分企业开始与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探索计算机如何应用于企业管理工作中,最早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工作以及工资管理工作中。
在这一阶段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还很落后,我国的软件开发水平也很低,探索计算机在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的应用主要在少数企业进行定点开发。1979年财政部拨专款500万元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用于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试点。1981年8月召开“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研讨会”,提出“会计电算化”这个概念,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将现代有关电子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具体地说,就是利用会计软件,由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完成记账、算账和报账,进行会计控制,以及进一步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此次会议被称为会计信息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如下。
(1)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工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从1983年下半年起,在我国形成了一股应用计算机的热潮,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一些单位和部门开发了一些会计核算软件,除少数地区成立了专门机构和配置了专职人员,加强了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工作外,大部分地区的会计电算化管理落后于客观形势的发展。
(2)各单位自行开发的会计核算软件缺乏规范化、标准化,国家没有统一法规。由于各单位和部门是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来开展这一工作的,单位之间、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由于会计核算软件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未能形成商品化的软件。
(3)由于应用计算机的经验不足,理论准备和人才培训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许多单位没有经过认真调查和理论论证分析就匆匆上马,造成先天不足,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
(4)重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人才培养,一些大、中专院校开设了相应专业。同时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充分重视,中国会计学会于1987年11月成立了会计电算化研究组,有关院校和研究所组织了专门人员研究会计电算化理论。
2.1989—1993年:单项业务处理型会计软件
在以计算机应用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后期,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呼声很高。鉴于前阶段低水平重复开发浪费大、收效小的后果,人们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单靠定点开发不是办法,应借鉴国外经验,集中财会与计算机应用专家联合开发出水平较高的会计软件投放市场供用户选择购买,并且要提供用户培训和售后服务,以保证使用单位能迅速上马、获益和持久使用。会计理论界就会计软件开发应用能否形成商品化软件产品和进行大范围推广应用展开了一些讨论,并在上海和吉林召开了会计电算化研讨会。1988年我国会计软件发展迈入商品化发展阶段,如先锋、用友公司率先推出商品化会计软件。
1989年12月9日,财政部颁发了第一个会计电算化制度《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89财会字第65号),使会计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也为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推进和会计软件的开发打下了基础。这一法规,对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推动是划时代的。
这一阶段,我国的会计软件产品功能主要是完成账务处理、会计报表制作、工资核算处理和固定资产卡片管理。账务处理主要实现以计算机替代手工会计核算业务,由计算机制作凭证、记账、算账和生成账簿。报表软件则实现从账务系统中通过函数提取数据自动制作会计报表。工资软件的主要功能是定义工资项目、录入人员工资、生成工资汇总表和工资费用分配表,打印输出工资汇总表、工资费用分配表等信息,再到账务处理系统中手工制作工资核算凭证。
单项业务处理型会计软件在功能上只能满足企业一般的记账要求,其主要目标就是减轻会计人员的记账工作量。总的来说,当时的会计软件能处理的业务还不多,通用性也不强,数据共享性差,还不能解决相关业务之间的自动转账问题。因为软件通用性差,所以用户使用时普遍觉得死板,不能充分满足企业的某些特殊需要。
3.1994—1997年:核算型会计软件
随着单项业务处理型会计软件的发展和趋向成熟,各会计软件开发商开始扩展软件功能。核算型会计软件在单项业务处理软件的基础上增加了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包括采购核算和存货核算)、销售核算和成本核算功能,基本上实现了以计算机进行业务处理的全面会计核算。
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各功能模块可以独立运行,模块之间在结构关联上是松散的,不能称为一个系统整体,并且,未能解决数据重复录入和数据一致性控制等问题。数据重复录入现象包括:在工资系统中录入的工资数据不能自动生成工资费用分配凭证以及其他工资核算凭证,只能从工资系统中打印输出工资汇总表、工资费用分配表等信息,再到账务处理系统中手工制作工资核算凭证。由于数据存在重复录入现象,即使不考虑数据录入时的出错可能,账务系统中的总账信息与各专项核算系统中的明细汇总信息是否一致也没有控制机制,账务处理系统中的金额信息与固定资产、材料或产品库存等实物信息是否一致也同样没有控制机制。
使用某核算模块后,此类业务的明细账设置于该核算模块中,还常常以表代账。例如,以产品成本计算表文件代替成本明细账,成本核算后打印输出产品成本计算表和汇总表,会计人员据此编制成本转账凭证,再输入账务处理系统入总账,而成本核算需要的制造费用、工资费用、材料费用等数据也需要另行输入。账务处理模块中的总账信息与各专项核算模块中的明细信息是否一致,软件也不提供控制机制。核算后如果发现差错,往往要从录入的原始数据上查找原因并更正。所以,这类会计软件还称不上是一个系统整体。
在此期间,财政部加强了对会计电算化的领导和推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于1994年5月4日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1994年6月20日发布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进行了规范。在1995年,又发布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由此拉开了全国范围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序幕,为各行各业会计软件的普及推广创造了条件。
4.1998年以后:管理型会计软件
管理型会计软件开发不再在摸索中前进,而是从一开始就进行规范化总体设计,力求克服在以前各阶段会计软件产品中存在的问题。管理型会计软件克服了核算型会计软件结构上的缺陷,并在功能上进行了较大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管理型会计软件解决了系统整体性与集成运行问题,各模块之间的数据关联大大增强,可以集成一体化运行。
②管理型会计软件解决了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一致性控制问题,能实现各核算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转账。
③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自成体系,成为独立的功能模块。
④提供了对企业除生产环节外的物流进行统计、分析和管理的功能。
⑤管理型会计软件在软件平台上实现了由DOS向Windows的转移,软件的界面以及操作的交互性与灵活性等大为改进。
⑥管理型会计软件以网络版为主,有的还支持大型数据库,数据的安全性有了很大提高,并能满足大型企业的应用需要。
⑦这一阶段的管理仅仅面向财会部门,缺乏对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因此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联系不紧密,也缺乏对企业高层领导决策的支持。与此同时,财政部开始组织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为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普及推广铺平了道路。
5.会计软件从管理型向ERP管理软件的发展
当今社会,用户需求多样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国际化的特点日益明显。各国企业更加注重内部管理,从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为核心的工业经济时代,快速进入到面向3C,即面向客户(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与变化(Change),以建立企业全面竞争优势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日益成为具有竞争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管理的目标由传统的提高生产效率转向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为总目标的全面竞争优势,管理已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管理要革命,技术要创新,软件要升级。显然,单纯提供财务管理的会计软件已不能满足企业需要,迫切需要支持全面企业管理的软件。
1998年,我国国内部分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会计软件开发商开始大举进军企业管理软件领域。企业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业的全面管理。
ERP是由美国加特纳公司(Gartner Group Inc.)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的,ERP是一种面向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可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环节包括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以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双赢原则为运行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达到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工作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从而将客户、分销商、供应商、制造商和服务商连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供应链管理通过接收信息流(需方向供方流动,如订货合同、加工单、采购单等)和反馈的物料流与信息流(供方向需方的物料流及伴随的供给信息流,如提货单、入库单、完工报告等),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供应链既是一条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又是一条价值的增值链。
企业为了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先要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原材料和配套件以及协作件的供应商。企业与其销售代理、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已不再是简单的业务往来对象,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是现代管理观念的重大转变。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了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是“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当遇到有特定的市场和产品需求时,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一定能满足这类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这时企业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的供应链,形成“动态联盟”(或称“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包括产品研究开发)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这是“敏捷制造”的核心思想。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竞争,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企业的供应链与竞争对手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正是适应这种竞争形势的需求发展起来的。
在供应链上除了人们已经熟悉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外,还有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增值流”和“工作流”。就是说,供应链上有5种基本“流”在流动。从形式上看,客户是在购买商品或服务,但实质上,客户是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提供能带来效益的价值。各种物料在供应链上移动,是一个不断增加其技术含量或附加值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消除一切无效劳动与浪费。因此,供应链还有增值链的含义。不言而喻,只有当产品能够售出,增值才有意义。企业单靠成本、生产率或生产规模的优势打价格战是不够的,要靠价值的优势打创新战,这才是企业竞争的真正出路,而ERP系统能提供企业分析增值过程的功能。
信息、物料、资金都不会自己流动,物料的价值也不会自动增值,要靠人的劳动来实现,要靠企业的业务活动——工作流或业务流程,它们才能流动起来。工作流决定了各种流的流速和流量,是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研究的对象。ERP系统提供各种行业的行之有效的业务流程,而且可以按照竞争形势的发展,随着企业工作流(业务流程)的改革在应用程序的操作上进行相应的调整。
总之,ERP所包含的管理思想是非常广泛和深刻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之所以能够实现,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不开。ERP不仅面向供应链,体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同步工程的精神,而且必然要结合全面质量管理以保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结合准时制生产以消除一切无效劳动与浪费、降低库存和缩短交货期,还要结合约束理论来定义供应链上的瓶颈环节、消除制约因素来扩大企业供应链的有效产出。
1.3.6 会计软件的发展趋势
1.高度模块化
软件系统在分析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要保证各子系统、子系统中的各项功能,要使每个应用程序高度模块化,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对系统的自由剪裁和重新配置。对系统的剪裁不仅是对子系统的取舍,还包括对子系统内部各项功能的取舍,例如,对总账系统内部的数量账、银行账、部门账等功能的取舍,这样可以达到根据大、中、小型用户的不同需求配置系统的目的。
2.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大规模系统、分布式应用、广泛的网络连接需要系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强的安全控制。远程通信线路故障、多用户操作冲突、共享数据的大量分发与传递,需要会计信息系统有超强的稳定性,并能够对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进行正确处理。黑客入侵、越权操作等现象需要会计信息系统有健全的安全防线。对系统内部数据记录的存取及删改权限的管理,系统操作日志的建立都是必不可少的安全措施。
3.面向个性化的设计
软件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世界,不能要求所有企业都按同一模式运作。因此,新一代的会计软件需要有非常灵活的设计。在输出界面(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运算公式、业务逻辑、业务关联等诸多方面都能留给用户足够的自由空间,允许用户通过设置和增值开发建立符合自己需求的应用系统。
跨国企业的管理和企业的跨国交易必然带来对会计软件多语种支持的需求。一套应用系统应当可以按照用户的设定,在不同的用户端显示不同语种的应用界面。由此还可以引申出另一种功能,即可以由用户自行设定应用系统输出界面上使用的术语和界面格局,形成个性化的用户界面,不同行业的用户也可以面对专业性更强的界面。
4.平台化趋势
会计软件的研制走过了两个阶段,从定制到通用。第一个阶段是项目定制阶段:在初期甚至现在还存在这种情况,由于缺乏需求和技术积累,开始一般都采取定制方式。这种方式的缺点是研发成本很高,不可能大范围采用。第二个阶段是通用产品阶段:当管理、技术、用户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研制适应某行业的软件。由于通用软件产品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成本,使原来无法承受的单位也可以接受了。
会计软件平台化是必然趋势。在应用实施的过程中,用户的满意度越来越低。主要原因是,产品更新周期加快、市场响应要求提高,对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显然,再去走定点开发的路是行不通的。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软件设计技术已经为我们创造了基本条件,那就是走软件的平台化之路。
在计算机刚开始出现时,要直接使用0和1(二进制数)来编制程序,这是最原始、最直接的方法。为了提高设计效率,简化程序设计,软件专家研制了汇编语言,之后大家就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设计。当然人们并不满足于此,后来在汇编语言的基础上出现了C语言,在C语言的基础上又出现了DBASE、BASIC语言及现在的Visual Basic、Delphi、PowerBuilder、C++、.NET开发平台等。实际上应用系统就建立在这些基础平台上。
那么在语言平台与最终的应用软件之间是否还存在一个平台呢?回答是肯定的。经过多年的积累,人们已经总结出了业务的核心,其架构、业务模型、标准化的业务处理均是可封装的,如果把这部分封装起来,再开发出辅助这个平台的客户化工具,就可以形成业务化平台。同样,如果对会计软件进行分析、研究,将相关部分封装起来,再加上工具包,就可以形成平台化的会计软件。
平台化会计软件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在数据库方面,具备标准化的基础,还能进行扩展。既满足通用的要求,同时又能够考虑再次进行客户化的要求。
●软件架构灵活,能够增加其他客户化的模块,并能一体化运行。
●核心业务、标准化程度高的业务要进行封装,对外是一个黑箱,只要调用即可。
●接口标准化。在会计软件中,有许多接口,为了便于进行客户化,接口要标准化,防止升级时出现不兼容问题。
●软件工具部件化。现代软件开发的一个大趋势就是软件部件化,提高可重用度。实际上,业务处理、业务逻辑、工作流等也是可以控件化的,这样在客户化过程中可以直接调用,提高定制效率,而且规范。
●外围源代码开放。核心进行封装后,外围的源码代就能开放,这样在进行客户化时,就能非常密切地与其他软件嫁接。
●与其他软件能较好兼容。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客户化开发时,必然要应用或嵌入其他业务系统,所以要求有较好的兼容性。
●具有规范的资源平台,使各种软件能够共享。
5.平台共存趋势
会计软件的平台共存体现在跨平台运行、支持多种应用系统数据交换、系统高度集成、分布式应用等几个方面。
①跨平台运行。随着不同平台的产生,会计软件需要实现跨平台运行。即同一套程序编码可以在多种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上运行,以便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和投资能力选择最合适的平台,并且帮助企业顺利实现不同应用水平阶段的平滑过渡。在企业建设管理系统初期,可能选择普通的PC机网络,投资相对较低。但随着应用规模的扩大,需要具有更强处理能力的硬件环境,如选择小型机、服务器等。这样,跨平台的软件系统显得十分具有优势,也能充分保护用户的投资。
②支持多种应用系统数据交换。不少企业已经建立了各自的应用系统。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将会要求新系统也能与原有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集成,从而有效利用已有投资。例如,已经采用会计软件的用户,希望整个销售和生产管理系统也能与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共享。企业间(特别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数据交换将帮助企业有效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③ 系统高度集成。进入系统的数据要能根据事先的设定以及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内在联系,传递到相关的功能模块中,达到数据高度共享和系统的高度集成。
④分布式应用系统。新一代的会计软件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它将不再是集中在同一局域网络服务器上的系统,因此,支持分布式应用和分布式数据库是未来会计软件的一个特征。
6.面向电子商务应用
电子商务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以电子及电子技术为手段,在开放的Internet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通过电子商务,将原来传统的销售、购物渠道移到互联网上来,打破国家与地区有形无形的壁垒,使生产企业达到全球化、网络化、无形化、个性化、一体化。
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企业各种对外的业务活动已经延伸到互联网上。新一代的会计软件应当支持Internet上的信息获取及网上交易的实现。电子商务关键在于经营。所以,新的系统要能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来设计电子商务工作模式。
7.面向新的信息技术应用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实现物与物、物与人,即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物联网是全球公认的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又一次新的信息化浪潮。物联网已经成为我国重点战略,将物联网列为五大必争产业制高点之一。
网域是物联网理念的延伸。人类社会、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组成了一个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有机结合体,此结合体称为网域。
通过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再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从而形成所谓的智慧地球。智慧地球网是以物联网时代的推广为方针发展而成的带网址导航、物联网门户、物联网电子商务为一体的服务型网络平台。智慧地球的核心是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方法来改变政府、公司以及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如今信息基础架构与高度整合的基础设施的完美结合,使得政府、企业和市民可以作出更明智的决策。智慧地球理念的推出,使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出现了智能交通、智能电子政务、智能电网、智能建筑、智能供水系统、智能城市、智能社区等,这些实体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智慧地球的空域。在智慧地球的空域中,应用使人们生活在一个无处不有IT技术,特别是遥感网与互联网所营造的现实和虚拟世界中。可以相信,智慧地球将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其他的服务。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这种特性经常被称为像使用水电一样使用IT基础设施。云计算为在线的任一个用户提供无限扩大其占用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能力,是一种基于数据中心、强调性价比、效能和可信的服务运营模式。云计算运营模式的实现,使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益大大提升,它将改变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使用与服务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智慧地球、网域、云计算的出现,会计行业、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实务、会计人员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会计软件也将面临一个全新的开发与应用环境。如何适应新的技术环境、如何面对新技术对会计带来的各类挑战将是会计软件必须面对的考验。会计软件的发展将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未来的会计软件将在应用环境、数据处理流程、系统功能设计、软件开发平台、系统操作使用、安全控制等各个方面发生巨大的变革。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会计各项活动对信息的作用。
2.简述现代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
3.简述信息技术的作用。
4.试分析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基础提出挑战。
5.试分析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收集的影响。
6.试分析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记账规则、会计核算形式、会计核算方法、账簿体系发生的变化。
7.试分析在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会计报告发生的变化。
8.试分析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9.试分析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对会计工作组织体制的影响。
10.简述会计数据处理的特点。
11.简述手工会计数据处理的技术特性。
12.简述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技术特性。
13.试比较手工会计数据处理与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区别。
14.简述会计软件在我国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