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管好叛逆的孩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父母向左走,我就向右走(2)

(3)漠不关心的教育方式

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什么都要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里摸摸那里碰碰,有时电插座、煤气开关也是他们探究的对象,一点不懂其危险性,有时好好的玩具也要拆开来看看,甚至会损坏贵重的家用电器。如果此时父母仅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许或不予理睬,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而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自己的主张了,大人给他的自主权也要随之增多。两三岁时,孩子正处于第一反抗期。

“儿子5岁了,不知为什么,他总是跟我唱对台戏,我让他往东,他却偏要往西。我让他擦鼻涕,他却偏把鼻涕弄到脸上,”一位妈妈苦恼地诉说着,“3岁前,儿子挺乖的,随着他一天天地长大,照理说应该更乖,可这儿子却变得越来越固执任性,你说‘宝宝,到妈妈这儿来’,他偏说‘不去’。这孩子简直在朝坏的方面发展……”

独立的需求不是“任性”,真正的任性是孩子一味地在物质或金钱方面提出要求。孩子叛逆的表现是自我的发展,他希望能自己体验“我自己来”的感觉。不甘心生活在父母这个“别动”,那个“不许”的规则底下。如果将你无微不至的照看比喻成蛋壳的话,他现在就是脱了壳的小鸡。5岁的这场危机,标志着孩子不再是婴儿,他是“儿童”了!如果一切包办或一味地训斥、惩罚,只会让孩子遇事缩手缩脚、强拗偏执,父母只有适度地放松,才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个胜利者,参与者和主宰者!

3.离家出走,家里的世界很无奈

青春期的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也许单一、也许复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孩子面对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解脱,于是一走了之。

未成年人离家出走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避免未成年人离家出走,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认真分析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原因,以警示那些离家出走或准备出走的孩子,不要再做蠢事。同时,引起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孩子离家出走。

青春期的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也许单一、也许复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孩子面对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解脱,于是一走了之。事实上,离家出走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新的挫折和压力,甚至是灾难,但这又是年少无知的孩子不能预测的。

心理学家对离家出走的孩子作过分析,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向往型、逃避型、报复型、盲从型。

离家出走的孩子以初中学生为主,男孩居多,也有女孩。之所以会导致这一行为,既有他们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变化的原因,也有家长教育不当的原因。

从孩子方面说,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开始从心理上依附父母,发展为独立意向强烈。他们独立活动的愿望日益强烈,迫切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友谊。如果家长还像从前那样对待他们,动辄打骂便会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以至发展到出走。

此外,这个阶段的孩子精力旺盛,求知欲强,而实际的知识水平不高,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社会上某些人和事的不良影响,并在其引诱下走上邪路。

就家长而言,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有些家长对孩子或百依百顺,放任骄纵;或以绝对权威自居,稍不合意,非打即骂,从而加深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这种溺爱与痛恨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酿成了孩子离家出走的苦酒。

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归纳起来,其原因在于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从学生角度看,还有心理因素、青春期因素、成长因素等。未成年人离家出走与家庭、社会和个人有密切的关系,关系最大的是家庭。据调查,20%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孩子的学习处在被监控督促之下,压力大、兴趣低。还有17%的孩子常因不听话遭受父母斥责、打骂,由于长期的压抑,易形成逆反心理,出现矛盾冲突。还有10%以上的孩子处在不和睦的家庭中,4.8%的孩子因父母离异,常年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思想上无法沟通,有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这些家庭因素和孩子的离家出走都有关系。

从以下几种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原因中,剖析其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逃避惩罚

未成年人自尊心很强,最怕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掉价”。有的学生一旦在校犯了错误,老师通常要求家长共同教育,但一般学生都不愿意自己的错误让家长知道,既害怕学校处分又怕家长斥责。这时家长如果处理不当,给未成年人施加精神压力,当精神压力超出未成年人心理承受能力时,他们便会选择离家出走,出现到外边暂避风头的行为。

(2)赌气逞能

未成年人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成人意识增强,他们往往用自己的行为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能力也有本领管理自己,不愿听家长喋喋不休的唠叨,尤其不愿意别人当面挖苦自己,赌气到外面闯荡,梦想有一天混出个样子来给家长或给周围的人看,想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耐。

(3)寻师求艺、讲哥们儿义气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开始形成,但还很差,往往良莠不分,不健康的东西最容易感染他们,使他们执迷不悟,做出许多蠢事来。有的未成年人受某些电影、电视或武侠小说的影响,一心想学武练功,于是离家出走,外出寻师求艺。未成年人最容易讲义气,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宁肯不服从父母和老师,也不愿违背伙伴的意见。有的未成年人本人并不想离家出走,可是好朋友犯错误要出走,为了表示够朋友义气,也就陪着走一遭。此时,作为家长应正确引导,及时与老师联系共同教育未成年人。

(4)厌学寻乐

由于个别家长片面看重学习成绩,不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变化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由于有些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很差,又缺乏学习的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厌烦读书,学不会也不想学。这就导致孩子出现厌学寻乐的思想,有时便几个人一起出走,到处游山玩水瞎逛一圈。这样的未成年人,多半是基础差,年龄大,家里有钱,家长管教不力,本人胆大。

(5)威胁家长

有的学生由于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对家长逼迫学习过紧而产生反感,于是恐吓或威胁家长而出走。有的学生直接跟家长讲“你再老是批评我,我就出走”以此威胁家长。有的学生并不真正出走,只是在同学家住几天,制造一种紧张气氛,使家长屈服。

(6)消极逃避

有的未成年人在家得不到家长的关心爱护,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得不到同学的信任,便会产生悲观情绪,产生消极逃避的思想而离家出走。

(7)厌恶家庭

家庭不和,父母争吵、分居、离婚会使孩子感到难堪、屈辱和痛苦,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他们为了弥补在家庭中失去的温暖,解除心中的烦闷,满足内心的需要就会到相似环境的同伴中去寻求温暖和爱。他们有共同的心理、共同的感受、共同的语言,他们常会在一起计划离家出走独立生活来改善处境,他们在这种心理的触动下,在某件不顺心的事件的触发下就会离家出走,以摆脱不利环境。

(8)过分溺爱

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但经常控制孩子的活动,使孩子觉得处处受限制,只有离家出走寻求真正的自由。有一个出走回来的孩子说,我爸妈对我好得让我受不了,我读书他们去接送,在家里不准我做任何事,饭端在我手里,菜也是他们夹,我就像失去人身自由一样非常难过,所以逃出家庭。鲁迅说:当一个人过分溺爱孩子时,他的爱便是反人类的。

以上谈了孩子离家出走的危害和原因,下面再说说家长怎样预防孩子出走或遇到孩子出走的情况家长该怎么办。

(1)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不少家长的潜意识里,仍然受君臣父子、尊卑有别的封建思想影响,认为和子女交朋友“没老没少”,不成体统。少年思维活跃,有许多话想向人倾诉,如果放下家长架子,和子女平等相处,彼此能推心置腹地进行交谈,子女就会将你现为知己,无话不谈,少年的烦恼就可在交谈中得到缓解、消除,也就不会离家出走。

(2)帮助孩子寻找有益的同龄朋友

虽说家长可以做孩子的朋友,但有时并不被孩子认可。相反,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烦恼告诉给同龄朋友。所以,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交同龄朋友。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受坏朋友的影响,不允许孩子交朋友,敌视孩子的伙伴,不断告诫孩子人世间有多么险恶多么丑陋。这种做法无疑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阴影,封锁了孩子与同伴交流的渠道。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给孩子倾诉的机会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应主动与孩子交谈,安抚他们的低落情绪。如果动辄打骂、讽刺挖苦,孩子就不敢对家长说心里话了。这样做只能使孩子自卑心加重,自信心不足,内心的忧伤无处诉说,对生活产生悲观情绪,最终走向逃避。

(4)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

一般情况下,少年在出走之前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有的孩子突然变得魂不守舍,经常走神儿,两眼发直,好像在想什么事儿;有的孩子则吞吞吐吐,做事情犹豫迟疑;也有的孩子一反常态,变得格外殷勤,大笑大叫……上述情况,都可能是孩子准备出走的先兆,如果家长马虎大意,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预兆,就可能被孩子的突然出走搞得措手不及。

(5)妥善处理离家归来的孩子

孩子出走被找回来之后,既不能打骂恐吓又不能不闻不问。打骂恐吓可能使孩子再次出走。同样,如果家长因怕孩子再次出走而不敢说不敢问,甚至百依百顺,孩子则可能一出走要挟家长,变得任性、骄横。

(6)把心理咨询的电话号码告诉他们,教会他们向社会倾诉烦恼,寻求帮助

如今,电话心理咨询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方式,既可为咨询者保密,又可避免当面对话、羞于出口的尴尬,而且又是免费服务。只要打个电话,便会有人听你诉说,为你解忧。中国青年报的“青年热线”,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电话,以及全国各地北京的中小学生咨询电话,“志华朋友”热线,这些心理咨询机构都可以为少年服务。家长如果能把这些电话号码告诉孩子,他们就多了一个不见面的朋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我爱发脾气

孩子能够充分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孩子心理发育健康的标志之一。

我女儿今年9岁,原来脾气不错,也很听话,可近年来,动不动就与我顶嘴,有时比我还凶。叫她把自己的书桌、床铺收拾一下,她却不耐烦地说:“烦死了,真啰唆!”好好跟她说:“电视不要看得太多,功课要做好。”她却回你一句:“不用你管,我知道该怎么做。”然后,依旧我行我素。总之,她感觉很烦,我们也很恼,真不知道我现在该怎么办。

情绪冲动、自控力差,严格地说是指因情感特别强烈,理性易失控的心理现象。不会控制情绪的孩子往往会做出一些未加考虑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如课上会影响老师上课,课间又会与同学发生争吵、产生冲突。尽管事后与他们分析,他们会表示后悔,但他们在事前很少考虑后果,遇事全凭一时冲动。

这种性格在孩子身上表现为因为某件小事就使自己的情绪处于激动状态。例如当遇到一些挫折,或出现自己认为不合理的情况,或受人恶意中伤时就容易爆发,产生冲动,轻者大喊大叫,动手打人,严重者可能对生活悲观失望,产生轻生的念头。

显而易见,冲动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处在这种状态下时,孩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与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力都会大幅度降低,容易意气用事,缺乏“三思而后行”的理智,往往容易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情绪冲动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年幼的孩子,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虽然都有发展,但兴奋过程仍占优势,导致由于一些细微小事就能引起其强烈的情感反应,所以在行为上容易引起激奋,又不能约束自己,从而发生冲动行为。

第二,因为孩子年龄小,知识贫乏且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低,容易造成感情用事。他们的情感是不稳定的,遇到喜欢的就愉快,遇到厌恶的就不高兴,不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

第三,个别儿童从小娇生惯养,心理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任性暴躁、容易冲动的性格。或是因为常常受到父母打骂,形成暴躁性格,不能控制自己,因而会出现冲动行为。

孩子发脾气时,往往会跟父母纠缠一段时间。很多父母为避免麻烦,就全依孩子的心意去做,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但这样只会间接鼓励孩子用发脾气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此时父母一味迁就、忍让并不可取。

面对好冲动、爱发脾气的孩子,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