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危机厚黑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放下身段,提高身价

大多数上班族都渴望这种生活:数钱数到手抽筋,睡觉睡到自然醒。可是更多时候也只是想想罢了,因为这种生活只有靠自己的行动才能实现。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正视一个问题:天下没有白给的午餐。简单地说,能给予自己回报的其实还是自己的价值,而对于职场人士,价值就是对企业的贡献。

是的,贡献决定了价值,当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企业给予更多的回报时,我们是否想过我们的价值是多少?如何提高我们的贡献、提高自己的身价呢?娱乐圈比较流行的一个做法就是炒作,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炒得大红大紫。可是我们平常人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跑龙套怎么了

人总是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少,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多。“打工皇帝”唐骏说:“刚刚进入企业的人,头5年千万不要说你能不能多给我一点儿工资,最重要的是能在企业里学到什么,对发展是不是有利。”面对龙套的身份、很低的工资,很多职场新人都怨声载道。可是,八分之一决赛都没有进去,怎么能拿到冠军呢?没有在优秀的组织学习过,想在职场上获得冠军是绝对不可能的。除非你去创业,而创业又是另一条跑道,打工都没有干好,创业只能处处碰壁。只有用智慧和勤奋编织每一天,用心耕耘每一天,才会有金灿灿的未来。否则,青春走后只能是一片荒芜的沙漠。宁可千日无机会,不可一日不准备。

一个人在年轻时经历磨难,如能正确视之,冲出黑暗,就是一个值得敬慕的人。刚进入职场的人最要紧的是先练好内功,不急不躁,在所谓的“跑龙套”中锻炼自己,才有可能让自己在未来攀得更高。如果好高骛远,那就在成功的操作方法上犯了大错。不经过程而直取终点,不从卑俗而直达高雅,舍弃细小而直为广大,跳过近前而直达远方,这样的结果,只能是黄粱梦一场。你越是厌卑近而骛高远,你便越陷在卑近之渊,高远永远让你摸不到,够不着。

有人在失败时,喜欢问自己:“怎么回事?是我的命不好?是我比别人愚笨?为什么我是那个跑龙套的?”心性孤傲,目标远大,这是正确的,可是不愿耕耘,只想收获,能行吗?只空有大志,却不肯为理想的实现而去动手做一次,那理想只能是空想、妄想、瞎想,不值一文。跑龙套怎么了?跑龙套是知识的积累,等待的是一个机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不经千锤百炼,怎么可能锐不可当?“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司马迁受宫刑而忍辱负重,终于穷20年之功,写成了“史家绝唱”《史记》;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以悲悯之心关注社会,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两字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才有“诗史”、“诗圣”的美誉。你能说他们在取得成就之前是在跑龙套吗?

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也必定要经历一个跑龙套的过程,这个过程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职场危机,而是职场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不小心把跑龙套当成了职业危机,那就要辛苦一下自己,努力度过这个阶段。鲁迅先生就曾说过:“世上哪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牛奶的时间挤出来工作的。”只怀抱空想、不付诸行动的人,在其职业生涯中一辈子也不可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空想、妄想、脱离实际的人,注定只能生活在虚幻之中,这种人没有坚实的基础,获得的只有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这是人生的悲剧,也是成功的陷阱。好高骛远的人没有立足社会的真正能耐,只有夸夸其谈,而夸夸其谈引来了无数的祸殃。古人王衍清谈误国,赵括纸上谈兵致身败名裂,这些都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例子。

不甘心跑龙套,好高骛远,把积累的过程当做是职业危机,其职业的结局自然是悲惨的。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于是一事无成。眼看别人八面威风,春风得意,你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如果你认识到了空想、妄想带给你的是灾难,你充分认识到了它的危害性,一切从头再来,那么美好的前途仍向你挥手,成功的大门仍对你敞开。再没有失误,再没有被人瞧不起,你仍然有可能成功,仍然有可能站立到巨人的肩膀上。

人,不是不能遐想、展望,但要付诸行动。未来可以有所不为,但起步阶段跑跑龙套并不是停滞不前。如果只想不做,那就真成了“瞎想”了。孔子讲过“思无益,不如学”,你要成功,就该从小事做起,从那一小撮泥土筑起,从此时此刻开始,从坚实的土地上迈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千里之外的地方,有着迷人的景致,富有魅力的目标,如果你只在那儿空想,而不一步一步地去走,那也只能是想想而已。

“跑龙套”跑的是现在,为的是将来。如果只看着眼前的利益,而不把眼光放长远点,那么职业生涯又怎么会成功呢?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钓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钓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钓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钓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启示。

行动是争奇斗艳的花朵,不脱离实际的空想、妄想、玄想、瞎想都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鲁迅先生告诫我们:“志愿愈大,希望愈高,可以致力之处就愈少,可以自解之处就愈多。”志愿和希望的实现要靠实干,这就是务实,就是脚踏实地,就是要找到实现志愿和希望的发力之处,否则,就会像鲁迅先生说的,“开首太自以为有非常的神力,有如意的成功,幻想飞得太高,坠在现实上的时候,伤就格外沉重了。”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社会,人人都渴望年少有为,不愿意大器晚成。但是,30岁之前的职场起步阶段,专家建议请为自己负责,别抱怨跑龙套的日子。30岁以前取得了巨大的职场成功,很可能是人生的陷阱,我见过很多少年有大成者,获得了非常高薪,非常高位,但随后拥有的往往是彷徨、失意、落魄的人生。为什么?因为心态无法完成转换。30岁以前可能因为偶然的因素获得了职场成功,或者某些行业有其特殊性,但正常的职业发展轨迹就是遵循人生的生命运动规律,走捷径是不行的。人生就像一杯茶,浓缩了人生,享尽了福禄,寿就没有了。年轻的生命承载不了太多的权力、荣誉和财富。人生就像一杯茶,总有苦的时候,先把甜的喝完了,福禄都享尽了,寿也就没用了。

可见,想要踏踏实实走完职场人生,按部就班才是常态,走捷径都是非常态,捷径后面一定伴随着风险。人在职场,任何时候的忍耐都是有价值的。

先生存,后发展

孟非是江苏卫视的王牌节目《非诚勿扰》的当家主持,但是你知道当年刚进入职场的孟非是个高考落榜的打工者吗?

1971年,孟非出生于重庆市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的父母忠厚实在,对唯一的儿子寄予了莫大的期望。

12岁时,由于父亲工作调动,孟非一家迁居南京。此后,孟非先后在南京市第三中学和南京市第一中学读完了初中和高中,但成绩很不理想。1990年高考,他的语文成绩仅次于江苏省文科状元,可数理化三科的总成绩却不足100分,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

孟非想插班复读,但找了很多学校,人家一看他的高考成绩单,就立刻摇头拒绝了。他也想过出去找工作,可一个高中生哪里有人要?时间一长孟非着急了:今后怎么办呢?当时正逢南下淘金热兴起,为了寻找出路,他就和一帮同学去了深圳。

然而,深圳残酷的现实很快粉碎了他的美梦。一连十多天,孟非和同伴马不停蹄地到处奔走却一无所获。眼看带的钱快没了,孟非只好从小招待所搬出来跟一大群人挤在一间破烂不堪的简易房里。在那里,他一遍遍翻阅着从街边捡来的旧报纸,寻找着招工信息,然后再一次次去“见工”……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孟非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

一个月后,他终于谋到了一份搬运工的差事。那种搬运工是临时的,哪里有活去哪里,不仅累,报酬也少,而且还得时常忍受工头的责难与训斥。一个星期后,孟非终于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真的做一辈子搬运工吗?他前所未有地怀念起学校生活来。

搬运工只干了一个月,孟非便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南京。在回程的火车上,他安慰自己,从头做起,一切都不太晚!

为了养活自己,一回到南京,孟非就朝人才市场跑。不久,他辗转听说南京一家报纸的印刷厂招工人,立刻跑去报了名——当印刷小工虽然薪水不高,但可以免费看报纸,已经逐步务实的孟非看重的就是这个。1991年12月,孟非成了一名印刷小工。

当印刷工人也不容易。孟非所在的那家印刷厂的印报量为每周400万份,机器需要从周二到周四不断工作,而真正操纵印刷机的,只有他和另外三名小工。孟非从周二早上8点钟上班,一直到周四晚上下班,平均每分钟要从机器上取下1112张报纸。在不分昼夜的3天工作时间里,每10个小时,他才能休息一次,时间仅为1个小时。这样的工作跟打仗没什么区别,而且要是手脚稍微慢一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流水线作业,就会影响下一个环节,会受到班组长的一顿大骂。

第一个月忙下来,孟非拿到了仅有23元的工资,但是他仍然难掩激动的心情。不干活的时候,孟非就抓紧时间学习。他在日记本中写道:“我不能一辈子呆在这个地方,想换好工作,就得有知识。”

为了弥补自己的学历门槛,也为了学更多的知识,孟非选择了成人高考。再次拿起书本,他感到无比亲切,工作强度越大,求学的欲望就越强烈。1992年9月,孟非报名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函授班。函授班针对社会在职人员招生,周六、周日上课。孟非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论再累再忙,他都会按时听课。

但是幸运之神并没有降临到这个勤奋得不要命的小伙子头上。1992年下半年的一天,孟非实在太累了,他一不留神,取报纸的时候手竟被机器卷压进去了!全厂一时惊慌,立刻停止了工作。

后来因为抢救及时,他的手总算保住了,但是这件事却引起印刷厂领导的极度不满——这次工伤事故是建厂以来最大的一起事故,印刷车间的领导们因此受到上级批评,因而迁怒于孟非。1993年过新年前,孟非就被印刷厂骂了一顿,然后自己辞职了。孟非抑郁地走在南京街头,欲哭无泪。

为了生活,他开始不间断地打些短工:送水、拉广告、做保安……后来听一个朋友说开家超市挺挣钱的,孟非就到处借钱,开起了小型超市。但由于对这一领域并不熟悉,小超市最终还是于1994年初被迫关门。血本无归的孟非心情沮丧,他觉得仿佛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该怎么办呢?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自救?倔强的孟非选择了后者。他又一次开始到处寻找招工信息,他相信,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天地!

1994年2月,孟非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江苏电视台文艺部体育组要招一名接待员。孟非眼前一亮,自从在报社的印刷厂工作之后,他一直对媒体心向往之。虽然他知道,这接待员的工作最多只是端茶倒水,接接电话,可还是去报了名。这一次,孟非打工的经历帮了他,身体强壮能吃苦的他很快被录用了,从此成了电视台里的一名临时工。

1994年7月,孟非通过两年的函授班学习,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文凭,此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为什么只能打杂?我也要做一名记者!

有了目标,孟非的生活里仿佛洒满了阳光,他每天早早来到台里,利用帮记者们打扫卫生的机会熟悉记者的工作流程。如果一些老记者出去采访时需要带一个扛摄像机的,孟非总是争先恐后地去干——为这个,他多次被别的临时工骂成“傻瓜”!但是只要一出去,他多少都会有些收获,或者学会一些采访技巧,或者熟悉摄像机的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孟非的日记里多了些内容:记载自己每天学到的东西。为了更快地接近记者这个群体,孟非还开始了“感情投资”。他跟前跟后,帮记者和编辑们端茶倒水,打扫卫生……时间一长,不少记者跟孟非都热乎了,孟非扛摄像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渐渐地,有些老记者看不上眼的小新闻,他们就开始交给孟非,做好后加上老记者的名字就成了。每次有这样的事情,孟非总是非常高兴,当成头等大事来做。这样积少成多,孟非的名字在电视上出现的次数渐渐多了。后来,领导便格外开恩,让他干好自己的事情后,可以出去跑新闻。得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孟非喜出望外——他太珍惜这个临时记者的机会了!从此,他每天都要透支体力拼命赶做节目,通宵熬夜更是常事。但看到自己拍出来的片子,全部是自己剪辑、自己写稿,甚至于自己配音的时候,他的心情就像秋日的蓝天一样明朗极了!渐渐地,有一些比较大的题材领导也会交给他做了。

1996年8月,孟非作为总摄影参与拍摄了26集专题片《飞向亚特兰大》。该电视片在全国长篇电视专题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而孟非的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一次,孟非终于堂堂正正地甩掉了打杂的帽子,转成了正式记者。

接下来,孟非的事业一帆风顺。1995年,江苏电视台为了抢占先机,组建了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筹备了一档10分钟的深度报道栏目《都市传真》。孟非进入该组后,正式开始了跑社会新闻的历程。由于文字功底深厚,他在做记者的同时也做起了编辑工作,他的工资则提高到1000多元。1998年春节过后,由于长期劳累,孟非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有时候拔一下,就可以掉下一小撮。当年夏天,孟非索性剃成了光头,还别说,这光头配着他的笑脸,显得既聪明又精神。从此这光头造型一直陪着他到现在。

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决定改《南京新闻》为新闻直播节目,起名为《南京零距离》,时间为一个小时,宗旨是“为平民百姓服务”。一切准备就绪,主持人的选择就摆到了台面上——是沿用原来庄重型的主持人还是重新选择主持人?台领导在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打破资历、学历限制,在全社会进行公开竞选。

孟非用他这么多年来的经验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平民节目,当然要求主持人有平民特色;不一定长得帅,关键是要有底层生活的阅历,说百姓关心的话题,而这方面,放眼全台,有谁比自己更有资格?他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这将是他从幕后转向台前的一个机会。可是,自己的普通话能过关吗?孟非只犹豫了一分钟就做出了决定:普通话可以学习模仿,那些苦难的经历却是他难得的宝贵财富,是模仿不来的。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面试那天,孟非用诙谐的语调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多次打工的艰难经历,尤其是关于打工者的生命、尊严与价值的问题。他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做“平民化主持人”的崭新设想,并表示会尽量弥补自己的不足。孟非的一席话抓住了台领导的意图,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孟非的气质与这档节目非常适宜!

谁也没料到,《南京零距离》由于定位准确,第一期就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简直是电视台有史以来最壮观的一夜,摄制组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观众纷纷感叹从未见过这么有个性的主持人。机遇常常降临到有准备的人身上,善于把握机遇的孟非从此走向了人生的高峰。由于关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没过多久,《南京零距离》收视率就一路飙升,从选稿到播报内容,孟非开始全权负责。他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的新闻主持人的概念,成功地塑造了另一类平民化的新闻主持模式。2003年7月一个月,《南京零距离》的平均收视率高达8.3%,最高收视率甚至达到惊人的17.7%,超过了同时播放的央视的《新闻联播》,创造了收视率的奇迹。2002年一年,《南京零距离》的广告收入高达5000万元,孟非成为《南京零距离》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不少观众亲切地把孟非称为“城市平民的代言人”。

孟非与《南京零距离》的迅速火爆,很快引起了国内不少媒体的关注。《南方周末》甚至拿出专版联合全国各地的专家对“孟非现象”进行了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孟非最当红的时候,《东方时空》的制片人时间曾通过台里的有关领导,想把孟非拉到央视工作,一切工作做通后,却被孟非婉言谢绝了。他说,他只选择适合自己的!

2004年初,喜讯再度传来,孟非被评为年度“中国最新锐十大主持人”之一,在这十大主持人中,除了孟非,全是央视名嘴!这足以证明,孟非——这个打工者出身的主持人,已不输于这个行业的任何人了!再后来就不用说了,《非诚勿扰》开播,全国的电视观众都认识了这个光头男人。

孟非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我们需要放下身段,先生存,再发展。只要努力,职业的危机也可以一一化解,甚至变成自己的机遇的。试想,没有在印刷厂下岗,怎么可能会有日后的王牌主持!

我们再一起分享一个小故事。在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长?”

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看到方向。”

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

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无水无食的条件下生存十几天。”

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

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

小骆驼高兴坏了:“哗!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如果这个舞台没有到来,那就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先生存下来,安心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

在职业生涯的发展期,一个职场人面对危机一定要冷静,要相信自己的努力。其实,没有钱、没有经验、没有阅历、没有社会关系,这些都不可怕。没有钱,可以通过辛勤劳动去赚;没有经验,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去总结;没有阅历,可以一步一步去积累;没有社会关系,可以一点一点去发展。

提升自己的身价

每到年底年初时,大多数企业会面临“政局”的变化,于是乎有人欢喜有人忧。欢喜的人,自然是庆贺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升职加薪的机会;犯愁的人,则是沉浸在怀才不遇的沮丧中,感叹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有句谚语说得好:“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如果你对职场升职规则一无所知的话,即使你很努力地“结网”,机会依然会与你擦肩而过。现如今,很多人都会觉得一线城市的高物价和高房价给了外地人很大的危机感,这些危机感有时就是员工渴望升职加薪的根本原因。话虽粗俗,但是道理一针见血。上海某咨询机构曾提出过这样的理论,我们不妨称之为“8%理论”。据不完全统计,大城市和企业里能实现体面生活和工作的平均人数,大概在8%左右。

8%说明什么?说明了一个很严峻的现实:8%以外的人要想在一线城市体面地生活,在职场扎下根会非常艰难。但是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朝8%里挤,我们最容易出现的误区是:无数人总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很不错,但事实却是,一个百人的企业里通常只有8个人能算企业的精英。

职场的有心人都会留心企业所经常面对的大大小小的难题,特别是和本职工作有关的难题。有些人甚至随身带着小本子及时记录着“新发现”,接着一个“升职流程”就自然形成了:对“新发现”的思考多了,就会逐步形成推动企业运行的新思路。这样我们的能量就会增加,于是我们就把纸饭碗换成了铁的。当新思路带来的成绩转化为企业利润时,我们在行业的影响力就开始孕育,一个员工一旦被行业关注,就等于腰里别了一个金饭碗。遗憾的是无数人无视企业里存在着相当多的“小”难点,即使发现也当成是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没意识到绊脚石也可以成为有心人升职的垫脚石。

想提升自己的价值,想升职,就要积极准备,等待时机的到来。难题总是大领导的关注点和压力点,员工关注这些难点就等于和大领导心心相通。

某集团公司的食堂门口贴出了一张与众不同的海报。以往的海报都像借条,干巴巴的几句话,只要内容清楚明白就行了。可是这张海报却更像广告,多了几分激情,多了几分煽动,策划者显然融入了更多的心思在里面。

海报的内容是这样的:如果你想要升职,就请来报名参加一个月后的竞聘吧,职位分两种:一是培训专员,二是职场规划师。

食堂进出的人多是基层员工,海报贴在这里,有的员工视而不见,有的员工出于好奇会跑来围观一下,然后说说笑笑吃饭去了。也有部分人,看了海报后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反应,例如此时的Hellen,虽然表情上她和大家一个样,但是眼神离开海报后,心思还在被海报里的内容搅动着。

Hellen是一个老到的职场人,无论和生人交往还是与熟人聊天,她都会适时地在对话里加入对别人的欣赏和鼓励,于是很多人都对她印象不错。但她在中层岗位徘徊了多年,一直想上进却苦于没有门路。现在这海报里的新职位搅动了她那根不甘心的神经,她觉得新职位就是给她这样的人量身订制的。接着,这个想法点亮了她的内心,她觉得自己有很大潜力藏在心里,所以应该可以胜任这个新职位,在这家公司里做得更好。于是,在别的员工都在闲暇时间打闹和看电影的时候,Hellen开始了认真的准备,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能猜到了,Hellen拿到了职位,如愿升值,薪水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Hellen的故事告诉我们,想提升自己的价值,最后升职加薪,需要看准机会,努力学习。升值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事情,而只有做好了提升自己价值的工作,你的升职才会水到渠成。那么,一个职场人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价值呢?

职场人想提升自己的价值,首先,应当用知识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价值。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一个没有知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同样,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也是一个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在当前的大社会里,知识改变命运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正如一个民工在考取了律师资格证书后身价倍增,这是因为他用知识提升了自己的价值;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因为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而深受企业的欢迎,高薪录取,这是因为他知道现在的就业压力,需要拥有自己的王牌;一个下岗的工人在学得一门技术后重新走入社会,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因为他知道一切可以重新开始,只要努力就会重新发光发热。工作中的我们,由于每天忙碌于工作,学校学的知识早已经跟不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只有不断充电、不断学习、紧跟时代的潮流,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在工作中创造自己的价值。其次,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正确的工作态度是出色工作的根本,一个人不论处在什么职位,如果仅是勤奋却缺乏创造力,那么这样永远也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反过来,一个重视贡献,对工作成果负责的人,尽管位卑职小,对公司而言,仍然是“最有价值的员工”。“用脑子工作,想尽办法完成任务;想尽一切办法完成工作,而不是去找借口。”这就是韩志辉老师对工作态度的诠释,一个能提升自己价值的优秀员工常常是当别人还没想到,他已经想到了;当别人已经想到时,他已经在做;当别人在做时,他已经做得很好;当别人做得很好时,他已经做到最好;当别人做得跟他一样好时,他已经换跑道在做了。

第三,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给自己良好的暗示。提高自我价值,关键就是心态问题。人们的意识会产生一种“心理导向效应”,即人的内心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接受外界暗示,通过语言、形象等传播媒介树立形象的欲望。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两组完全相同的人像,一组人像下写上“凶恶”、“残暴”、“阴险”、“狠毒”等消极的词语,另一组的下面则写上“正直”、“勇敢”、“坚强”、“无私”等积极的词语。然后请两组测试者分别对两组人像进行职业统计。结果前一组人像的职业大多是罪犯、歹徒等,后一组的职业则多是军人、警察等。因此,我们用“语言”,用“图像”在自己的心中写什么,我们就将是什么。经常用自我激发性的话提醒自己,久而久之,便会融入自己的身心,抑制消极心态,保持积极的心态,形成强大的内心动力。

第四,敢于向自己挑战。只有敢于向自我挑战的人才能摆脱自己的束缚,要有失败了重新再来的勇气和冲劲。不能否定自我,怕因此而失去一切的人会失去创新的能力。许多的进步都是从否定出发的,最终得到创新和进步。正如台湾飞利浦前总裁罗益强,他从基层工程师做起,到成为独当一面的最高主管,后来还晋升到飞利浦总部担任核心决策成员,在他成功的道路上不断出现着挑战的字眼。他挑战自己,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挑战公司的制度,在公司不同意的前提下,他大力推动台湾飞利浦公司的品管,并一举拿下日本戴明品质奖,使公司高层对其刮目相看。要知道,一个只会在企业内钻营、想办法升迁的人,是无法站上国际竞争舞台的,只有那些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能最终脱颖而出,得到别人的认可。

第五,坚持做好每一件事情。坚持不懈与充分的自信一样,都是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如果你想与众不同,如果你想取得成功,那么你要拥有的最重要的素质就是你能够比任何人坚持得更久。有人常问这样一个问题,就是100减1等于多少?等于99吗?不是,其实等于0.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正如有人挖井找水,很多人挖了深浅不一的井,没有找到水就放弃了,只有一人坚持往下挖,挖得比别人都深,最后出水了。石匠敲打石块,已经打击了几十次仍不见裂缝,可是就在第100下的时候,石块终于裂开了。那绝不是最后一击才成功的,而是前面99次所打下的基础。只有坚持才能见到效果,只有坚持才能走向成功,一个轻言放弃的人,是永远达不到成功的彼岸的。

在当今社会里,无论你做任何工作,无外乎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社会作出贡献;另一个则是为自己创造价值。一个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价值的人,才有可能比别人更有机会得到提升和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用工资来衡量身价

用工资来衡量身价,这是一个比较野蛮的价值观,但是,无数人的职业经历告诉我们,这是令人很有动力的办法。人工作一定要有目标,要时刻想着现在的努力要给未来的自己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我们说放低身段,提高身价,其实就是说一个职场人刚参加工作时爬坡的几年。在这几年中,很多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没有完成,可能还不知道自己的身价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时候不妨把目标设定为努力赚钱,要知道,当你的工资涨上来的时候,也就是你的老板赏识你、认可你的时候,同样的,工资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你的价值。

国内领先的人力资源网站中华英才网曾经邀请到了英才职业顾问联盟的首席职业顾问师卞秉彬先生做客访谈室,就职场人“如何提高职场身价”进行在线指导。卞先生指出:要提高个人身价,首先就要找一份好工作,而好工作要遵循两个标准:第一,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所谓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是跟自己的职业气质、爱好、价值观等完全契合的;第二要保住目前的身价,并且能提高自己身价的工作。

那么,怎样找到一份好工作呢?要找好工作首先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了解你是谁?如果不了解自己,就不会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你。第二,要洞悉你所在的市场,谁将是你的买家?谁能够来购买你的竞争力,以及对这个行业的市场工种和岗位进行分析和了解。很多人往往是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经验对当下的行业市场及相关岗位发展做出准确的定义,因此就无法把握轻重缓急,这样对自己就有了局限。

举例来说:如果你是一个人力资源总监,但从未做过MBO(目标管理),这是人力资源总监的核心职能,你在职业市场上就有一个软肋,若不能够掌握这些要领,就会变成向上晋升的屏障。怎样得到要领呢?就需要自己实时关注并打造关键竞争力,也就是要知道关键职能是什么。不要浪费时间去进修一些无关紧要的证书,或花很多时间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上面,如果这个工作是关键职能,就要全力打造与其相关的一切经验。

第三,就是要对竞争力的了解,再比如对人力资源总监来说,MBO是关键职能,就要全力打造在MBO方面的经验,那么你就有可能在赢得市场,并晋升到人力资源总监的职位,也就赢得了先机和竞争。当然各种职位和岗位,因行业因素不同,相关的职能要求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要变成相关职业市场的职业专家。这样才能够找到发展的要领,才能够武装自己,经营好自己,才能够使自己的职业稳步发展。

明确了对自身、行业和市场、竞争力三大要素的需求后,如何去实现对这些要素的了解,卞秉彬先生指出:这个时候不妨再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的薪酬目标是多少?为什么我能拿到这个薪酬?我的关键经验、就职资质有没有达到我想要的薪酬目标?相反,如果这些都不清楚,就没有办法提炼自己的竞争力,就不能将自己最闪亮的地方展示给别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这是一个关键点。

第二个问题:对所从事的相关行业是否了解。这里我们所指的相关行业,不是让你干一行爱一行,而是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现代化的认识。首先对行业本身,行业要分为主体行业和细分行业,行业、岗位、工种是我们对现代行业的认知。

第三个问题:要精明地盘点手头的资源。所谓的资源是指客户资源、信息资源、专业知识的资源、专业技能的资源等,这些资源是能直接使我们为要去的企业产生价值的关键因素。所以资源越多,我们的直接价值就越大,直接价值越大,给企业创造价值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可能性越大,薪酬就越高,这是一个资源上的认识。往往有一些职业人在自己的面试、跳槽或想要跳槽的过程中,不能把持好自己,站好最后一班岗,这就是不职业的,其实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站好最后一班岗,这里面包括你将来直接要派上用处的资源价值。首先你要清楚你自己会做什么?拥有一些什么?最后一班岗是你为企业,其实也是为你自己在整理。当然,资源还包括你的人际资源。如果你的上下属和同事关系搞得很好,这些将来都是你的人际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原企业相关工作上涉及的资源,只要不涉及一些保密信息和法律约定的、能带走的相关资源,都是你自己的宝藏,如果你不整理,将自己的“资源”乱扔、乱丢,你就失去了你的百宝箱,这就是你的财富。

第四个问题:高薪的关键还要在基本素质上面。一个职业人从一个盲目的新手,经过职业化的锻造之后,很好地约束了自己本身的异想天开,或者是自己的一些个性把一些不适用于这个工作的特征都规避掉了。在这个过程当中,看到的是一个越来越适合工作的状态。其实我们在无形中已经改变了自己的不足,去迎合自己的需要,这就是职业化的过程。

最后,当你了解并知道如何实现自身、行业和市场、竞争力这三大要素之后,你的工资也会随着你的身价开始增长。具体地讲,想要拿到体现身价的工资,以目前中国市场薪资情况来看,需要具备以下几点能力:第一,相关专业经验已经达到管理层级,不仅能够自己做好工作,还能带领团队一起工作,并且有这方面的经验。第二,需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不仅知道自己的工作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工作要直接跟企业的经营策略、市场、产品相结合,而不是关起门来做。第三,有相关的行业资源,对行业产品有相当的经验和认识,包括有相关的社会人脉、客户资源和相关的专业资源。第四,有国际化的专业素质,包括足够的英语能力和一些职业经理人必需的技能。

千万不要抱怨,我的学历不够高,所以价值也不够大,这是职场中最大的误区。除了一些科研工作等是需要学历积累的工种,很多工作更看重的是能力和情商。毕竟,这个世界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科研人才,而目前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却远远多于应有的数量。在中国,这个现象尤其明显,太多本不适合做研究的学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或者迫于家长的压力而选择读研。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那里学历最高的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所长和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心想: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噌噌噌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睁得眼睛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噌噌噌地从水上漂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可是博士生啊!

过了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噌噌噌地飘过水面去上厕所。这下子博士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聚集的地方了?

这时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又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扑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被淹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职场里尊重经验和能力的人,才能少走弯路,取得提升和加薪,更快地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