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感知与观察:打开快捷记忆之门(1)
观察是快捷记忆的首要步骤和最初阶段,是联系实际获得真实资料的重要过程,是快捷记忆的门户。无论是从知识,还是从课堂上或书本中获得间接知识,观察都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你的记忆水平的高低、获取知识的多寡,从而决定你学习成绩的优劣。苏联着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对学校中的“差生”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观察能力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几千名中小学生的研究统计也证实。无论学习哪一种知识,学生不会观察、观察能力差是导致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使你的记忆力惊人,学业快速进展,你必须学会观察,增强观察能力。
一、婴儿原则:记忆惬意又不枯燥
冰心说:
真理
在婴儿的沉默中
不在聪明人的辨论里
冰心是对的。
婴儿,在沉默中倾听着世界,观览着世界,发现着世界,也愉悦着世界。
婴儿,是真理追求者,最佳学习者的化身。学习者应是朴素的。所谓:“虚怀始能交友,素心方许读书”。自然,没有比婴儿的心境更朴素的了。婴儿睁着明慧的童眸,不拒绝把一切的真实看在眼里,未经伪化的矫饰,未经偏振的处理,未经……
有一幅婴儿的艺术照片:小东西仰卧着,用小手扳着自个儿的两只脚丫,拿十趾当作“计算器”,嘴里数着:二五一十。婴儿处理“难题”就是这样地“不拘一格”!
这是可贵而又可爱的“婴儿原则”。
是“一团火”,也要摸一下,触一下,亲身体验一下什么叫“温热”、“灼烤”、“炽烈”,这是婴儿的皮肤感受原则。婴儿处理未知的事物就是这样勇于实践!
婴儿体态稚拙,可爱出奇,是因为他们不避讳天生的滑稽,与生俱来的幽默,保持了求知的真,未带功利,未带面具。
婴儿沉默着,接受着真理的启迪和智慧的洗视。然而,婴儿大多不忌真理的表现方式,即使面貌荒唐也罢,大谬也罢,以至离奇也罢,婴儿也都不致“因态弃友”。
我们如能在不断地记忆求知的同时,又能不弃去可贵而又可爱的“婴儿原则”;若能在重新审视自己,再入学习队伍之际,找回这“婴儿原则”,想必记忆不再枯燥,而是十分惬意。
二、学习始于感知,善于接受挑战
知识进入大脑的途径只有五条,即通过五个感受通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很明显,幼儿通过所有的这些感受通道进行学习记忆,他们每天都在无形地记忆着。他们四处爬动、攀行、犯自己的错,然后从错误与尝试中进行记忆学习。他们喜欢试验、喜欢创造、喜欢探究事物,而且乐于接受挑战,并且能够模仿成人或比他们大一点的儿童。
新西兰的教育专家杰罗姆·哈蒂更说“身体的、运动的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譬如阅读写作、算术和音乐。他说:“没有运动的学习记忆,很简单,脑部就不会发育,而特定的运动方式使整个脑部串起来了。”
在当今信息社会,一个只有通过学习或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才能快速积累有用的知识,于是外语成了人们迈向异族他乡的桥梁。但是,如何学好一门外语却难倒了不少成人朋友。
然而,所有的孩子都是语言天才——试想想他们在三岁前学习说英语的能力。如果生在使用两种语言的环境里,他们就学会两种语言,如果生在三种语言的环境里,就学会三种。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甚至这样说:“婴儿出世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仅两年时间,他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哲学博士都要好,并且,到3~4岁,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
孩子靠的是什么来达到如此神速的学习效果呢?他们靠的是感觉,他们从他们所有的感官经验中记得最快,学得更好。
糟糕的是,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大学,我们一直在接受“正规的学业教育”,没有机会获得妙趣横生、经历丰富的学习。在我们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学习的乐趣没有了。在学习中,我们忘却了知识进入我们大脑的五条通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甚至忽视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学习始于感知。
在学习中,我们对“有字书”与“无字书”的感知,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作用的,但基本的心理成分则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1、感觉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比如,看见苹果,产生颜色感觉,通过舌头品尝产生味的感觉,通过手摸产生触觉等。同时,感觉也反映有机体本身的活动状况,例如,我们感觉到自身的姿势和运动,感觉到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等。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直接作用,二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虽然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只有通过感觉,才能分辨事物的各种属性。还因为,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如知觉、思维、意志等,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2、知觉
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的心理现象,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例如,我们感觉到苹果的颜色、香气、滋味、平滑、硬度和温度等等,在综合了这些属性的基础上,便构成了我们对苹果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我们对苹果的知觉。
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反映。但两者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因此,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3、感知
所谓感知,就是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现象的合称。通过感知,能了解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特征,从而获得有关事物的感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是认识的初级形式,是一切认识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取得各方面的知识,也始于感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任何知识的来源,也始于感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
三、快捷记忆离不开观察
想快捷地记忆离不开观察。理解和记忆间接经验,需要以观察为基础。苏霍姆林斯基称观察为“理解是记忆之母”。获取直接经验更需要观察。“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看花开”。写作有赖于观察,学习数学、数量关系式和空间图形也要依赖认真观察。
获取知识要靠观察,印度物理学家拉曼提出“拉曼效应”,证明海水呈蓝色是日光散射的结果,这是他从观察海水开始研究出来的。
发现创造也要靠观察。学者伯特罗说,真理存在于我们之外,只有观察才能发现。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凯卜勒发现行星运行规律,都是长期观察的硕果。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所以,巴甫洛夫强调:“观察,观察,再观察。”
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说:“我的唯一功劳,就是没有忽视观察”。
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也没有过人的智慧。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观察是感知的高级形态,感知的核心智力因素是观察力。
1、感知与观察力
什么叫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思维参加的知觉,是感知的高级形态。全面地、正确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称为观察力,或者说,观察力是观察活动的效力的表现。
意大利着名科学家伽利略,18岁时到教堂去做礼拜,他对礼拜并不感兴趣,却看见了挂在神像前的铜灯摆动,他发现,吊灯摆动的距离在慢慢地变小(振幅减小),但其往返所需时间却看不到相应地减少,从而发现了单摆等时性原理,即单摆摆动周期和振幅无关。吊灯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其他人对此熟视无睹而伽利略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现象,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呢?其原因是他的观察力强。
既然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思维参加的知觉,那么,也说明了感知与观察力的关系。
感知与观察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根据人在知觉事物时,有没有预定的目的方向性,可把知觉分为无意知觉和有意知觉。观察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态,因观察不是消极地注视,而是一咱有积极思维活动参加的“思维知觉”。而观察力就是在这种“思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试想,一个闭目塞听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观察力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例如,让成人受试者呆在特殊结构的实验室内,把他的各种感知全部遮断,这样,受试者起初产生幻觉,不久则对环境的兴趣完全消失,甚至产生身心异常症状。由此可见,观察力是不能离开感知活动而独立存在的。观察力是在感知活动中形成的,但不能说观察力就是感知。比如,一般人看电影很难说是在进行观察;如果一个电影评论家为了评论的目的去看电影,那才叫观察。前者是一般的感知活动,后者则是有目的的运用自己的观察力。可以这样说,观察力是感知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固的认识特点,而不是感知过程本身。
2、观察力在记忆中作用
我们把智力发展较高的人称为聪明人。聪明就是耳聪目明,聪是指耳朵的听力强,明是指眼睛的视觉能力强,聪明实际上正是指人的观察力。观察力对人的知识获得具有重大的意义。苏联着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学习较差的原因是观察能力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做过一个统计:在小学一、二年级3752名儿童中,发现错字率达25.67%,其中由于观察不细致,对整个字型只有模糊印象而写错字的占88.21%。也有人在初中学生中做过调查,发现46.6%的错别字来源于对细节部分的观察不细心。
观察力在记忆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观察是快捷记忆的重要环节。
观察是快捷记忆的一个首要步骤或最初阶段,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源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维活动的“加工”,来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书本中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知识,要理解掌握这种知识,必须记住丰富的有关感性材料。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直观的教学形式,就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的一种有效途径。比如,以感知实际事物为特点的实物直观,如演示实验、观察标本、进行实验、实际测量、调查访问等;又比如,通过对实际事物各种模拟品的感知的模象直观,如观察各种图片、图表、照片、模型以及幻灯、电视、电影等。所有这些如果观察不深入,理解就缺乏必要的素材;观察不仔细,印象就会含糊不清,难以记忆、巩固;观察不周到,容易使不正确的地方被掩盖,发生错误,正如伯特罗所说:真理存在于我们之中,并且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认识。俄国着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国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巨着《本草纲目》,就是他不辞辛苦、深入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全面深入地进行观察的结果。有的人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作文时老是干巴巴的。如有个学生游览了万里长城回来,写篇游记,反复写了这么几句:“万里长城非常长。”这是没有深入观察和发挥想象力的结果。
(2)在观察中培养了观察兴趣,促使我们创造性的学习。
科学家认为,细致的观察能使人产生设想引人去创新,促使人去探索未知,去创造性地求知。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达尔文通过不断地观察实践更激发了对自然观察的兴趣,正如他儿子在谈到他时说的,达尔文具有一种捕捉例外情况的特殊天性。某校一生物课外活动小组8个人,在老师带领下常去观察大自然的风光、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活动,培养了观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将来要当生物学家的志向。
观察得来的社会、自然的现象,又促使人去寻根究底激发探索精神。科学家巴斯德在观察引起酷酸发酵的细菌运动中,看到接近滴液边缘时,有机物停止了运支。从这一点出发,他认识了没有氧气生命也能存在,进而阐明了发酵是一种代谢过程,通过这一代谢过程,微生物从有机物质中得到氧气。广西一个学生,为了观测气象,在家里养了泥鳅,自制食盐晴雨纸,坚持观测226天,基本上掌握了晴雨纸与天气变化的规律。这样,他更热爱学校气象哨的工作,坚持在课外挤出的时间抄气象资料,搜集有关气象的民间谚语,访问老农学习管天经验,终于写出了“刻苦学气象,为革命管天”的好文章。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写道:勇于求知的人决不至于空闲无事……我以观察为生,白天所见、所闻、所注意的一切,晚上一一记录下来,什么都相起我的兴趣,什么都使我惊讶。我们现在仍然需要孟德鸠的这种观察精神。
(3)准确的观察力是纠正错误理论的重要根据。
读书并不是对书本言听计从,从人们对客观世界上的认识而言,“信”总是相对的,“疑”是绝对的,我们获取知识也要遵循这条规律。学则生疑,知则生疑。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怀疑感”,怀疑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19世纪法国青年学者波拉德,就是对取碘实验中出现的褐色带有臭味的液体产生了怀疑,促使他去探索,最后发现了溴。哥白尼对“地心说”产生了怀疑,才创立了崭新的“日心说”。这些事例说明:科学上的发现,技术上的改革,总是从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开始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察是检验错误理论的重要根据。我国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发现古书对人体脏腑记载存在一些问题。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他在河北省滦州稻地镇行医。那里流行小儿瘟疹和上痢疾,死亡率极高,贫苦人家的小孩死后,大多用苇席裹着,草草掩埋,尸体常被狗扒了出来,破腹露脏的尸体,每日竟达100多具。王清任不避污秽,每天到荒郊坟地里进行观察,一连10多天,共观察了100多个小儿尸体。后来,他又几次到刑场去观察死尸。经过40多年观察内脏的真实情况,绘制了25幅图,并把古人画错的图一起收入他的着作《医林改错》一书中。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就是一边读书、一边改书的。他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一位医生给一个癫狂病人开了药方,其中用了一种叫防葵的药,没想到病人吃后很快就死了。又一次,有个医生给一位身体虚弱的病人开了一味叫黄精的补药,结果也中毒身亡。李时珍把上述两例病人的药方和药书对照,似乎无可非议。但为什么病人却死了呢?他对药书发生了怀疑。通过仔细观察研究,发现药书上把形态相似的防葵与狼毒、黄精与勾吻混为一谈了。狼毒和勾吻都是很毒的药,把它们当成防葵和黄精,那还不毒死人!李时珍同时还发现了药书中的其他一些错误。于是,他花了30多年工夫,考证并修改药书。写出了《本草纲目》。
(4)敏锐的观察力是捕捉机遇的重要心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