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12堂小说大师课: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
陆建德等更新时间:2021-10-20 18:18:18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12位享誉世界的现代主义小说家,在反叛中重建人类心智的全新形式;12位国内一流的译介者、研究者,在细读中带我们重返文学的黄金时代。余中先、刘雪岚、戴从容、吴晓东、陆建德、毛尖、林斌、陈众议、袁筱一、文铮、范晔、董强,只在这门真正的小说大师课。生动:没读原作,也可听懂的文学课。精讲:一位作家,只交给一位专家深挖。权威:译者角度,直达原著之美。新知:以小说为窗,透析西方文明与哲学。现代主义塑造了“现代人”感受世界的心理和方式。强调反叛性、先锋性、实验性的现代主义小说,既在自我意识、人物性格、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同时也挑战小说的创作手法、读者的审美习惯与人们的道德伦理。这些经典的现代小说,带我们去往无数具有挑战性的心灵视域。那是审美的旅行,也是伦理的旅行,既能帮助我们理解20世纪所经历的“荒原”与“魔幻”体验,也能让逐渐湮没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中的心灵,重新恢复意识与情感的双重敏感,更好地体察作为现代后果的当下。为什么要读小说?小说死了吗?怎样才能读完《追忆似水年华》?《城堡》中的K是谁?《寒冬夜行人》的悬念是怎样设置的?菲茨杰拉德如何炫富?马尔克斯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魔幻现实主义代表?普鲁斯特,伍尔夫,乔伊斯,卡夫卡,劳伦斯,菲茨杰拉德,福克纳,博尔赫斯,加缪,卡尔维诺,马尔克斯,昆德拉。这些名字代表着有史以来最璀璨的文学的黄金时代。他们的思想与作品至今对人类文明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2堂异彩纷呈的小说大师课,12位国内最具权威的学者译者,每人讲解一位20世纪的小说大师与一本代表作,结合时代状况与作家背景,揭开文字织就的面纱,带领我们洞见作品内涵,透析西方社会、思想与文明。以这些最经典的作家作品为点,时代背景为面,搭建文学的常识与基础,体会语言与生命之美。
品牌:三联书店
上架时间:2021-01-01 00:00:0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数字版权由三联书店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12堂小说大师课: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 测试 测测你是哪位作家?
- 4 具有音乐结构的伟大小说
- 3 一滴眼泪的透视
- 2 轻与重,灵与肉,生与死
- 1 从捷克斯洛伐克到法国
- 第十二讲 米兰·昆德拉 举“重”若“轻”的小说大师
- 4 最初和最后的冰块/镜子
- 3 堂吉诃德的魔法,或作为元小说的《百年孤独》
- 2 两百节火车和三千人
陆建德等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河南长篇小说研究(1949—1999)
本书从小说文本和史料分析人手,重点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河南长篇小说创作的基本状况,并对每个时段的代表作品进行了个案分析,从中发现了河南长篇小说一些相对突出的创作现象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了与中原地域相关的某些“特色”和“规律”。在研究方法上,本书竭力避免概念的先行介入,避免为论证观点而选择材料的方式,尽量从作品“现场”出发,在大量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以“问题”为突破口,寻求河南长文学15.2万字 - 会员
形象学研究的四种范式
本书以阐释学为切入点,以现代语文学、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现象学为支点,聚焦历史形象、跨文化形象、心理形象、象征形象四类形象学研究范式。核心论点包括:形象学研究的核心是身份认同涉及的价值诉求和精神化运动;滥觞于罗曼司语文学、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现象学三大源头;不断突破并重构文学边界、学科疆界,跨越地理和文化藩篱;旨在继承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西方阐释学传统;形象学征兆的诗学革命深刻地嵌入了文学和思想现代性的文学20万字 - 会员
《楚辞》英译研究:基于文化人类学整体论的视角
《楚辞》是承载丰富的中国远古人类文化资源的经典诗歌文本。本书借助于文化人类学整体论的跨学科视角,以《楚辞》的文化英译为取向,分析其英译的历史状况和发展势态;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考察了《楚辞》各经典译本的整体翻译面貌,思考译者主体性对《楚辞》英译的影响;探索《楚辞》所蕴含的人类文化的表层物质系统、中层技术系统和深层社会意识系统的文化价值在翻译中的整体开采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典籍英译实质、翻译文学16.8万字 - 会员
云南书写与国家认同研究(1937—1945)
从“现代文学”如何建构和想象“现代中国”这一思考维度出发,循着“从周边看中国”的学术视野,本书从整体角度探讨了滇缅抗战时期与云南建立了特殊联系的旅行者、考察者,云南本土作家以及中国远征军将士、随军记者,他们如何通过旅行、采访、行军、战斗、勘测、筑路等行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学实践,把想象的对象变成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感知对象。这些基于实地体验的云南书写都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书文学23万字 - 会员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形象的叙述与想象研究(1978—2016)
本书将中国城镇化以来(以1978年的农村改革为开端)有关农民形象的文学叙述及相关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探究1980年代以来的文学如何对农民形象展开想象,讨论其背后的复杂原因。本书一方面对当代文学作品中围绕农民而展开的人物设计、故事情节、叙事结构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与生成文本相关的历史语境、思想文化、意义结构等同样是本书关注的重点。通过对六类农民形象及其相关叙述的分析,本书试图梳理出一条完整的叙事逻辑,文学27.3万字 - 会员
上海鲁迅:形象建构与多维透视(1927—1936)
本书运用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20世纪30年代上海各种政治集团和文化力量对“鲁迅形象”的不同选择、阐释和评判,明确提出“上海鲁迅”的重要概念,深度发掘其背后所潜藏的话语冲突,具体呈现鲁迅形象建构与30年代中国革命之间的密切关联,将研究视野从文学史范畴延伸到了文化史、思想史、革命史等领域,极大地拓展了鲁迅研究的深广度,有助于双向考察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互文视野中将研究论题不断引向深入。文学24.8万字 - 会员
胡辛创作与江西文化形象建构
胡辛是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江西自现代以来文学成就最为突出的女性作家。其创作经由丰富的生命体验、感悟而朝向地域与传统精神扎根,魅力持久。这是一部解读、认知胡辛创作的评论集。涵盖了近四十年来评论胡辛及其创作的近百篇文章,跨越文学、影视、陶艺等领域,勾勒出胡辛对赣地这方水土这方人的别样言说与深情表达。视角多元,形式多样,既有王蒙先生高屋建瓴的评点,又有潘际銮院士的长者言说;既有学者教授文学46万字 - 会员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帝国医学想象
医学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促使社会进化的重要动力。现代西方医学代表了西方文化和社会体制,是帝国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方现代医学为帝国内部权力统治的范式,并在整个20世纪对帝国扩张和集权统治产生深远影响。诚如医学史家安德森所言:“西方医学话语对普世主义与现代性的宣示,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涵益了帝国的欲图。”著作以两方医学史为抓手,从后殖民视角分析20世纪的美国作品,探究自然科文学26.6万字 - 会员
莫言长篇小说与中外文学
《莫言长篇小说与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了莫言长篇小说与中外文学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颇为客观、平实、全面而又精准地揭示了莫言长篇小说对中外文学的继承与超越以及莫言长篇小说的独特价值,不失为一部莫言研究及读者阋读和理解莫言长篇小说的参考书。文学32.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