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古典与青年:理论时代的经典阅读
冯庆更新时间:2020-08-11 10:08:14
最新章节:第25章 注释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青年的性情需要得到古典思想和作品的节制与调和,古典的理想需要得到青年人强健身体的践行与传递。作者以一个“80后”学术青年的文化生活经验,用古典的视野从当代中西方文学、影视、美学和文化中俯拾出思想的闪光,展现古今之间的断裂冲突与丰富的意涵交织。“回归古典”正是为了“面向未来”,在呈现历史的同时为当下生活注入活力,让心灵在古今之间进行“友爱”的无休止探索。刘小枫老师推荐。“80后”青年学者冯庆进行的一系列观察与写作实践的集成,这些文章大多尝试跳出体系化的学术写作,以不同的文体和风格,从不同层面展现古今之间的断裂冲突与丰富的意涵交织。全书分为“阅读文化的古今通变”“抒情生活与精神返乡”和“老智慧,新知识”三辑,涉及刘慈欣、聂隐娘、博尔赫斯等有趣的议题,行文轻快灵动,既有细密的理论思辨,也时时闪现出思考的洞察力。
品牌:三联书店
上架时间:2019-09-10 00:00:0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数字版权由三联书店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古典与青年:理论时代的经典阅读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第25章 注释
- 第24章 文明史与师道尊严
- 第23章 人类的可能与不可能
- 第22章 幽默的 太幽默的
- 第21章 “网络暴力”的结构性根源
- 第20章 爱比米修斯之过
- 第19章 太人性的,去人性化,后人类
- 第18章 《老智慧,新知识》:漫谈西方观念史中的动物与人
- 第17章 《师父》的女人与“家”的来临
- 第16章 《天山牧歌》中的建设 爱情与民族亲和
冯庆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全宋诗》重出误收研究
《全宋诗》的重出误收研究,本质上属于文献考证的范围,强调言必有据、多闻阙疑、广罗文献、甄辨真伪。从传统考据学的研究方法入手,大体多为个案研究和散论性质。怎样把这些个案散论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构一个合理的框架,纲举目张,条分缕晰,有理有据,结构完备,既融通自然,又具备多向拓展研究的衍生空间,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故本书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把关注点放到对重出误收整体特征的观照和分类属性的阐释。文学25万字 - 会员
宋诗宋注考论
对宋诗宋注的研究,近年来学界颇多关注,但远不够充分。本书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从文献出发,从问题出发,首先对宋诗宋注进行全面的文献考察,较之前人有所驳正和增补;既而就宋诗宋注与唐诗唐注的渊源关系、宋诗宋注与宋代《文选》的传播、宋诗宋注与宋代诗学的互动和南宋的理学家诗注等问题展开讨论,视野开阔,思考深入,能发前人所未发,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新鲜的结论。文学20.1万字 - 会员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学研究生涯可分为经学时代、元曲时代和杜甫或杜诗时代,他的元曲研究和杜甫研究是在他的经学基础之上展开的。本书以吉川幸次郎的元杂剧研究和杜甫研究为重点,梳理了他的元杂剧研究和杜甫研究的特色,旨在研究他如何剖析元朝的时代风气和元朝人文学伦理的转换对元杂剧兴衰及文学性格的影响,以及他如何试图将杜甫作为典型来探讨文学的尊严;同时本书试图以其师狩野直喜的教诲和黄侃给予的启示,还有吉川幸次郎自己文学25.5万字 - 会员
莫言小说创作特色的历史连续性研究
从“讲故事”的主题意蕴、情节结构的铺排、独创“莫氏”语言的先锋和本土风格等方面,对莫言八九十年代至新世纪的小说创作进行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以连续性为关捩点,对他的小说采用的历时态的叙事策略和表现的审美特色作发生学和谱系学的寻踪。文学33.2万字 - 会员
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研究
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在朝鲜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它是韩国和中国文学史上一笔珍贵的遗产。本书按“离乡和思乡、扎根和融合、对峙和斗争、妥协和逃避”四类主题对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并深入剖析各部分的文学主题、结构模式和艺术手法,力图推进这一时期文学的主题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文学16.4万字 - 会员
清代诗学史·第二卷:学问与性情(1736—1795)
本卷论述乾隆一朝诗学的流变,以诗坛对王渔洋神韵诗学的反拨与对叶燮诗学的接受为逻辑起点,按时序展开六十年间诗学思潮的更替和消长,依次论述了沈德潜新格调诗学、纪晓岚试帖诗学、袁枚性灵诗学、翁方纲学人诗学、桐城派诗学和高密派诗学的基本观念、理论创新、批评成就及其交互影响,在学问·性情的冲突、融合主题下辨认其主张的异同及对后来诗学的影响。全书秉持“进入过程”的学术理念,力求在历时性的观照中展开各派诗学的内文学65.1万字 - 会员
晚清海外竹枝词考论
本书是对晚清时期(1840-1911)中国人所作的海外竹枝词的研究,以欧美部分为主。书中追溯了唐代以来的竹枝词传统和海外竹枝词的源流,考察了晚清海外竹枝词的研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了吴樵珊、斌椿、陈兰彬、袁祖志、张祖翼、潘飞声、王之春、潘乃光、张芝田、张煜南等十位作者的作品。作者对失传的文献做了钩沉,对主要作品做了考校和笺释,清理了一些相关的史实。在意义方面,作者力求超越近代化研究模式,从中文学24.6万字 - 会员
外国文学前沿问题研究
本书从“欧美文学跨学科视野”“英国旅行文学研究”“现代斯拉夫文论的中国之旅”“文学史的对话”“莎剧经典的中国重生”“西方目光下的俄罗斯文化”“中日俄文学关系”等七个方面,应用跨媒介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空间叙事、后殖民批评、文化批评、影响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外国文学前沿问题展开研究。内容涉及但丁、莎士比亚、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等经典作家作品的跨学科审视和新的阐释、巴赫金文文学31.6万字 - 会员
地域、传统与未来性:文学现场的诗性阐释
“元宇宙”新近成为全球性热词,燃起了人们对未来的技术热望。若元宇宙意味着文学需秉持一种世界性视野,那些围绕在文学创作和研究周围的诸多在地性概念(如“地域”“传统”等概念)是不是就将面临阐释效力的丧失?在这样一个虚拟/现实边界渐趋模糊的时代,我们有必要梳理并重审那些曾经活跃于文学领域的在地性概念,并探寻它们可能的未来性意涵。本书以上述问题为契机,以地域空间与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全方位研究,既有返文学13.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