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晚近文学理论'“向外转”的深层机理探究
姚文放更新时间:2019-08-16 17:38:15
最新章节:注释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20世纪文学理论以形式主义为主流,从1910年代到1980年代,形式主义在文学理论领域雄霸了大半个世纪。俄国形式主义将语言形式的"陌生化"奉为文学之为文学的标准,将"文学性"归结为不断延续的语言形式创新问题,在当时为文学本质的本体论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此后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文论、现象学文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文论等沿着这一理路激荡而成百年文学理论的形式主义大潮。然而随着198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文化研究日渐挤占了文学研究的地盘,文学理论发生了从形式主义走向历史主义的转向,其表征就是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生态主义、审美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等新潮理论的风靡一时。90年代以后,这些新潮理论又导致了国内文学理论的观念、方法、路径、模式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呈现出与旧时迥然不同的格局,带来了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但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本书致力于对晚近文学理论从形式主义走向历史主义的路径进行勾勒,对于这一"向外转"趋势的深层机理作出深入、全面的探究,旨在为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理论体系提供必要的学术参照,进而助推我国文学理论新的跃迁。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03-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晚近文学理论'“向外转”的深层机理探究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注释
- 后记
- 参考文献
- 第十八章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理想诉求及其嬗变
- 第十七章 从理论回归文学理论
- 第十六章 晚近对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
- 第十五章 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
- 第十四章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症候解读”
- 第十三章 症候解读:文学批评作为艺术生产
- 第十二章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关系的后现代转折
姚文放
主页
最新上架
布尔乔亚:在历史与文学之间
布尔乔亚,或曰中产阶级,曾被描绘成现代人生活乃至思想变革的标杆。如今,布尔乔亚的人格化身似乎面临着全球化地断裂、衰退和萎缩。中产的幻象正笼罩于时代的焦虑中。面对身份认同和意识形态的错乱,人们不禁会问:究竟何为布尔乔亚?布尔乔亚原初的“理想”是什么?布尔乔亚是随着现代社会兴起而形成的一个重要社会阶层,也体现着一种文化、格调和趣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欧美历史进程,而且也为欧美文学留下了独特的韵律与节奏。文学15万字- 会员
雪莱在中国(1905—1966)
本书主要研究雪莱在中国现代文学不同时期的译介与接受,以1905年梁启超主持的《新小说》刊载的雪莱画像为起点,讨论雪莱在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译介者中所突出的特质和呈现的观点,以此考察其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及发展之关系。文学29.8万字 - 会员
“文学中国”的域外生成: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的系统演化
本书由卢曼的系统论出发,考察德国汉学家自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演化情形。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相当于一个自主的功能系统,按照自身程序生产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也将“文学中国”建构成一个共同演化的意义世界。文学39.5万字 - 会员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二十五辑)
本书内容涉及古文献学理论研究、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海外汉籍与汉学研究等中国古文献研究等相关领域。全书根据经、史、子、集分为四个部分,在目录中以空行体现。论文或为相关领域某个专门问题的最新研究,或为中国古代著名学者的生平、交游考,或为海外汉学的交流探讨。文学26.6万字 - 会员
南北朝文学史
南北朝文学史是文学研究整体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本书上起刘宋,下迄隋代,共分为27章,对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及各体文学演变进行了细致描绘和深入分析。本书两位作者曹道衡、沈玉成先生,均是这个领域的著名专家,著述丰厚,蜚声海内外。本书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阐述南北朝各体文学的基本面貌,材料比较丰富翔实,叙述比较准确充分,力图科学地、全面地评价作家、作品,从而阐明各种文学现象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继承和发文学35.7万字 - 会员
论伍尔夫非个人化创作理念及其实践
本书以伍尔夫文本的原创性研读为出发点,研究伍尔夫关于小说创作的非个人化诗学,剖析其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联,探究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对莎士比亚等作家非个人化诗学的继承与创新,挖掘其与艾略特等同时代作家非个人化诗学的区别,探讨伍尔夫非个人化创作理念在其小说中的实践,以及分析其对陈染等中国当代女作家的深刻影响。文学19万字 - 会员
鲁迅北京交游研究
本书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论述了北京城市空间的政治性对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影响,将鲁迅在北京城与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各种交游相互关联起来,形成网络结构,呈现出一条鲁迅从教育部官员到新文化人,再到高校教师、深受青年敬仰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发展脉络。文学18.4万字 - 会员
摹物不倦:物象与明清小说日常叙事的展开
本书尝试梳理日常物象浮出文学地表的历史过程,并通过经典文本钩沉那些原本被视为零散、琐碎、缺乏独立价值的日常物象描写,使其重新进入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借此激发对明清日常叙事新型审美风格及创作观念、明清物质生活及文化的感知与理解。文学32.9万字 - 会员
中国学术期刊中的莎士比亚:外国文学、戏剧和电影期刊莎评研究(1949—2019)
本书以中国学术期刊中的莎评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文类、时期和期刊的多语境下和多种物质文化资料的互文中展开对当代中国莎评现状的解读,同时关注学术期刊作为“文化权力体”对文学评论的引导和建构作用,通过分析“十七年”时期、新时期初期(1978-1981)、20世纪八九十年代、21世纪外国文学、戏剧和电影期刊莎评话语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这些“变”与“不变”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出版因素,讨论中国当代莎士比亚研文学33.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