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会员
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在书中力阐中华民族德精神和中国文明的价值,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在这本书中,作者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对比,凸显出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在精神特质上的完善。准确而生动的描述,幽默而调侃的笔调,严肃而深刻的话题,无一不渗透着辜鸿铭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爱。民族学7.3万字3万人气 - 会员
象雄珍珠宗
格萨尔史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也是至今仍在传唱的一部“活态史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象雄珍珠宗》是格萨尔史诗重要的一部,主要讲述岭国和古象雄国之间的矛盾以及战争,故事情节曲折,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有力,战争场面宏大,既有盖世英雄,也有对小人物的描写与刻画,同时其中包含的民俗等文化内容极为丰富,佛教与苯教的斗争也很激烈。民族学6万字3万人气 - 会员
世界历史的教训:民族国家信仰及其祸福
新史学经典,人类社会永不过时的警示。十八、十九世纪以来,帝国崩溃,民族国家兴起。在这股狂潮中,既有新兴国家的独立之可喜,也有争战残杀乃至引起世界大战这样的空前浩劫之可悲。海斯教授鉴于民族主义的盛行,乃著是书,分析民族主义的由来、种种表现及其导致的后果,以警醒世人,保持开放多元的国际观,努力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来自卡尔顿·海斯教授的追问引人深思:我们为什么要打仗?为什么,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时代,当我们民族学17.5万字3万人气 - 会员
西方看中国: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
“国民性”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群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倾向与特征。本书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他者”视野中中国国民的深层心理意识和复杂性格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全书将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分为“颂华派”和“贬华派”两大部分,以历史的、逻辑的顺序依次对其展开具体透析和理论评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18世纪西方的中国人民族学17.5万字2.9万人气 - 会员
新疆双语教育工作专题研究
《新疆双语教育工作专题研究》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书中更多的知识,从而提升读者自身的知识水平,可以更好的学到所学不到的知识。我们就新疆和平解放以来,加强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加以整理。民族学18.3万字2.9万人气 - 会员
民族理论研究(第1辑)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里,我们的共有家园建设纷纷立足于各自所在地区、行业、领域、单元、岗位。只有通过各地区干部群众同心干、各民族男女老少齐努力的社会“位育”,才可能真正搞好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建设,形成各族人民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局面。因此,具体地方具体民族的共有家园位育,对于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以百色世居民族共有家园位育研究为主题来进行探讨。民族学27万字2.9万人气 - 会员
世界民族·第七卷:欧洲
本卷设“综述”一篇,约3万字,对该洲的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进行整体性论述。内容包括该洲一般情况、人文地理特点、民族-国家格局的形成、种族与民族结构、宗教信仰与语言分类等。在“综述”之后,按照国家分别设置篇目。各国按基本统一的内容和结构撰写,包括该国的形成历史与独立过程;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现状;政府民族政策等。民族学28.1万字2.8万人气 - 会员
西北民族论丛·第九辑
《西北民族论丛》是陕西师范大学与我社长期合作的项目,自第八辑以来已正式列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所收文章水平很高。第九辑共有论文22篇,译文1篇,主要内容为我国古代西北民族历史与文化,作者多为在这一学术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专家。民族学29万字2.7万人气 - 会员
中国人的本色
费正清说,中国人有一种深藏不露的文化优越感。过去的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传统的政制,又几乎剥夺了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中国人勤劳、善良,却独善其身而漠视其他。当“帝国陨落”之后,他们又死扛着面子,自卑地回忆过往的唐宋荣景。民族学14.4万字2.7万人气 - 会员
世界民族·第三卷:宗教信仰
第一,自从人类产生宗教以来,迄今为止,没有那个民族能脱离宗教文化的影响,世界上没有无宗教信仰的民族。民族和宗教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宗教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第二,凡是有圣典的民族一般都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有圣典并且圣典较为深厚的民族。第三,世界民族的分布格局与宗教分布有密切联系,虽然并不完全一致,但两者是相得益彰的发展过程。第四,宗教传播的深远性取决于民族精神向外扩张的力民族学31.4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26辑)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是由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本辑共有边疆学研究、民族史研究、宗教文化研究、民族关系研究、民族社会研究、旅游人类学研究、民族理论研究、研究评述八个栏目,内容涉滇南游记中的瘴疠研究、清代中越边疆的“禁防”与“通市”、中缅边境的哈尼人橡胶种植研究、傣族“梅”的研究、花腰傣村寨仪式研究、湘西土家族“偷梁”习俗研究、滇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研究、历史人类学“他者”的思民族学31.1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民族学如何进步
2016年中国民族学学会高层论坛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宁夏大学、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由宁夏大学政法学院、阿拉伯学院承办。《民族学如何进步》汇集了2016年中国民族学学会高层论坛论文,围绕中国民族学理论与话语建构、民族学学科建设、民族学发展历程等主题展开论述,为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人类学学派的建立建言献策。作者均为民族学、人类学界的著名专家,如杨圣敏、郝时远、王铭铭等。民族学20.7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世界民族·第四卷:文明与文化
本卷按照历史分期,对世界上的各民族的文明与文化进行了全面介绍。全书分作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古代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明与文化,按照地区对古代世界的各个文明进行了系统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世界,及现代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重点介绍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以及现代文明的形成、现代化进程对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影响、世界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变迁,当代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的文化成就等内民族学33.6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汉化与胡化:汉唐时期河西的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由于各民族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人口数量和社会发展状况不同,民族融合的方式和类型也有别。河西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交流史。历史上河西各民族的活动,不仅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对于保障西北边疆安全稳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书就是关于汉唐时期河西民族迁徙交流和发展演变的研究。民族学28.8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如何做田野笔记
近几年,许多人类学家开始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而众所周知,民族志写作的起点和基础是研究者的田野笔记。那么,如何做田野笔记呢?为此,三位具有丰富田野实践和教学经验的人类学家,给出了一系列实用而又指导性的建议。本书通过大量的正在撰写的、“未完成的”田野笔记实例,考察了田野研究者如何将亲身经历和观察写成田野笔记的过程,讨论如何运用田野笔记来讲述民族志故事的方法,以及帮助研究者基于田野笔记撰写民族志的关键步骤民族学19.7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嬗变、趋同及比较:北朝后期民族认同及区域文化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战乱频繁、各族人口不断迁徙的历史时期,在各族人口不断迁徙的过程中,胡汉文化相互接触、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经过嬗变、趋同,最终在北朝后期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全新的汉文化。不过在这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中,由于北朝后期在中国北方的农牧业地区同时出现了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两大敌对政权,分别统治着山东、关陇两大区域,由于历史、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不同,加之进入各区域的胡族人数多寡民族学35.2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民族政治辑刊(第5辑)
本书致力于对民族政治相关研究对象、核心问题与研究方法做出持续、全面而有深度的考察和学理辩论。希望展现学界专业化的民族政治学术训练成果,避免情绪化和脸谱化的表达;希望展现并阐释不同层面的民族政治诉求,为不同的民族政治话语之间的沟通对话搭建平台;倡导培育多种学术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学术创新与学术对话;希望借此走出民族问题“污名化”或“麻烦化”的认识误区,加强民族政治研究的学术自主与自信。民族学32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云南哈尼族传统生态文化研究
本书为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08XMZ033。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哈尼族是人口百万以上的少数民族之一,国内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元江——红河、澜沧江之间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区的半山地带。本书从生产领域、生活领域、制度文化、宗教等方面,对哈尼族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综合研究,对其朴素而深邃的生态伦理观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其生态文化特征与进行了较为经典的论述。民族学27.9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南非种族与族群关系变迁研究
本书作者从2011年到2017年四赴南非,足迹遍布南非九省及主要城乡地区,走访社区、大学、乡村、教堂,搜集种族与族群关系的一手资料,对南非社会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实地调查,参考了大量中外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围绕南非种族与族群形成、隔离、融合、发展这条主线,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分析,对南非多种族、多族群社会的形成,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去除,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的种族与族群关民族学27.5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河西汉简所见汉代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本书以汉代西北民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传世文献和河西简牍,全面收集史料,做出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资料长编。同时,把民族关系史研究与政治史、制度史研究高度结合,系统阐述汉代的西北民族关系史,既重视纵向演变的研究思路,以宏观视野观察整个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和汉王朝西北民族政策、制度的发展变迁,也重视横向影响的研究思路,探讨每一时期内民族关系、政策、制度、文化交流之间的相互影响,全面探讨汉王朝与匈奴、羌民族学31.3万字2.5万人气